北京市農技部門提示:黑木耳菌棒“開口”“催芽”專家有妙招兒

2020年04月27日11:29  來源:  
 

黑木耳是北京山區主要栽培的食用菌。2019年北京市計劃種植黑木耳約650畝。其中僅密雲區春耳栽培量為430萬棒。當前本市黑木耳正值開口、催芽關鍵時間節點。為保障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下黑木耳催芽工作有序、平穩進行,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提出以下技術指導意見,僅供參考。

抓住適溫時期,省力化標准化開口促芽:第一,盡早安排開口時間,保障后期產量。北京地區春耳主要出菇期為5-7月。北京市氣候資料表明,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上旬北京市氣溫一般在10∼25℃,氣溫適合耳芽的發生和分化。因此,現階段菌棒入地恢復后,要抓緊進行開口,但同時多大風天氣,氣候干燥,要做好防風保濕。5月下旬氣溫上升較快,不利於耳芽發生和分化,且會造成生產延遲、出菇期縮短,不利於產量形成。第二,科學設定開口參數,落實開口標准。在菌棒刺孔開口時,要科學設定開口的口形、數量、口徑、深度,以保証耳芽形成的整齊度和后期出耳的產量、質量。管理經驗欠缺的種植戶開口口形選用“Y”形口,管理簡單且可以防止憋芽。管理經驗豐富的種植戶可以採用“I”形口,耳根小,單片率高。孔徑一般選擇4∼6毫米,口徑越小耳根越小,商品性約好。16.2厘米×33.0厘米(折幅×長度,料柱高度18厘米)的菌袋每袋開口140∼180個(即刀輪在14∼18排,推薦使用16排)。開口深度0.3∼0.5厘米,使進入新鮮空氣,刺激原基分化並形成耳芽。第三,使用電動開口機械,提高開口效率。推薦使用電動按壓開口機(每小時可完成2400個菌棒的開口工作)。每台電動開口機配備3人,1人拔取菌袋封口處棉塞或海綿,1人向機器輸送菌棒刺孔開口,1人擺袋。每隔半個小時用2%石灰水或0.5%高錳酸鉀溶液擦洗開口機的刀輪,以防止雜菌侵染菌棒開口處。

控溫保濕,培育健壯耳芽:菌棒在刺孔開口后,開口處菌絲發生損傷,需要靜置菌棒,一周內避免噴水,採取保溫、保濕的措施,促使菌絲恢復生長,進而形成耳芽。第一,畦面直立擺棒,密度合理。開口后的菌棒,袋口朝下直立放置在耳床畦面上。為節省用地和物資,合理增溫,催芽時合理密排菌棒。每平方米可擺40∼50棒,棒與棒間距2厘米,擺放均勻。第二,覆蓋薄膜草帘,保溫保濕。排棒完畢,要及時在菌棒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用於保溫、保濕、防雨。薄膜上再蓋一層薄草帘。草帘的厚度以能使少量陽光透過,照射到菌棒上為佳,以達到保溫、防晒和散射光誘導作用,促進耳芽形成。耳床內菌棒的溫度控制在10∼25℃。具體管理措施溫度低時白天揭開草帘,讓陽光增溫﹔溫度高時,蓋嚴草帘,揭開菌床四周的薄膜,通風散熱。山區要預防近一周內夜間低溫,防止菌棒受到霜凍危害,可在白天掀開部分草帘增溫,夜間再將草帘覆蓋好,起到蓄熱保溫的作用。第三,注意及時通風,控溫散熱。菌絲在恢復生長過程中自身也會產熱、釋放二氧化碳,要在薄膜覆蓋時預留通風口。隨著耳芽的形成和氣溫上升,逐步加大通風量,降低菌棒間的溫度,以不超過22℃為宜。(賀國強 柯南雁)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