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順義區在職黨員積極投身到村居疫情防控第一線,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彰顯黨員的擔當和使命。一聲令下,全區1.2萬名在職黨員“疫”線報到,與村居攜手共戰役情,形成強大合力,筑牢疫情“防控網”。
全區1.2萬名在職黨員共赴防疫一線
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順義區已有1.2萬名在職黨員主動亮身份、做表率、當先鋒,投身到村、社區的疫情防控第一線,通過把守重點出入口、清潔消毒、登記造表、發放宣傳單、張貼宣傳標語、跑腿代購……讓一枚枚黨徽在疫情防控中閃光,更是在群眾心中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每天在勝利街道太平社區南門都會看到這樣一對身影,男女搭配干活,一人負責登記,一人負責測量體溫,同時還不忘叮囑大家注意防護、添加衣物。“您好,稍等一下,我給您測個體溫。”“您好,怎麼稱呼,住哪棟樓?”暖心的問候,細致的登記……胡海英和宋志剛夫婦是太平社區居民,同時也是在職黨員,疫情當前,他們挺身而出,竭盡全力和社區一起抗擊疫情。
太平社區屬於村(居)混合型老舊社區,現管轄3棟住宅樓,由於拆遷原因,在社區居住的在職黨員並不多。1月29日,胡海英和宋志剛夫婦看到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岩在社區微信群裡發的通知后,便第一時間報名參與。胡海英說:“我們倆決定以后就和孩子溝通,他沒有反對,很支持我們,還鼓勵我們參與。”目前,胡海英和宋志剛都已正常上班,但是他們下班以后,還是會主動加入到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當中。“隻要時間允許,我們夫妻倆會義無反顧地配合社區黨總支做好疫情期間的值守工作。”胡海英說。
每天20時左右,雙豐街道魯能潤園社區在職黨員張婷婷都會走出家門,通過觀察每個樓層窗戶亮燈情況的變化,判斷其家中是否有人,並把這一信息及時反映給居委會,為排查返京人員信息提供幫助。在職黨員劉志明是順義一中一名數學老師,疫情初期,劉志明承擔起挨家挨戶發放致市民一封信和病毒疫情防控宣傳資料的任務。光明街道東興三社區黨總支在大年初五就成立了在職黨員“紅色脈搏”沖鋒隊,社區的在職黨員們積極響應號召,自願報名參加了先鋒隊。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全區廣大在職黨員充分履職盡責、主動擔當作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走在前、作表率,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初心和使命。戰斗仍在繼續,在職黨員們仍在堅守,讓黨旗在防控一線飄揚、讓黨徽在防控一線閃光。
馬坡鎮戰役一線的“強外援”
疫情發生后,為解決基層防疫力量緊缺問題,馬坡鎮迅速啟動在職黨員“雙報到雙服務”機制,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積極對接問需,廣大在職黨員主動下沉一線,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積極奮戰“疫”線。隨著24個村、社區黨組織“哨聲”響起,600余名在職黨員迅速報到集合,形成強大的疫情防控合力,成為馬坡鎮戰役一線的“強外援”。
“您好,麻煩您測量下體溫”……一大早,區財政局副局長李嵐來到石家營村值守崗亭,為進村的村民監測體溫、登記信息。在疫情防控關鍵時刻,共建支部區財政局黨支部主動對接石家營村黨支部,積極動員在職黨員加入到村裡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來。連日來,從9時到18時,區財政局每天2名在職黨員與村內一線工作人員相互配合,認真做好村口出入人員、車輛的信息登記、體溫監測、知識講解等工作。截至目前,共有23名在職黨員活躍在石家營村防疫一線。
一個測溫、一個登記,每天中午都能在衙門村村口看見馬國英、吳永萍兩口子,年近五十的他們憑借著對村裡人員、村庄布局較為熟悉的優勢,“包攬”了疫情期間中午時段的值守任務。因疫情原因,吳永萍一直停工在家,參與村內防控工作,而馬國英也會在中午休息時間從單位特意趕回來值守。考慮到他們家中還有老人臥病在床,大家總是勸兩人不用每天來,或者一個人來就行了,但他們卻說:“大家都這麼辛苦,老人午休,讓閨女照看就可以,我們能得空來搭把手。”為了讓值守人員早點兒回家吃口熱乎飯,他們中午總是“湊合一口”便趕緊出門。
雖然戴著口罩,但你總能從郭新宇的眼中看出溫暖的笑意。接到“在職黨員回社區”的通知后,在海澱區工作的郭新宇第一時間與馬卷村黨支部取得了聯系,主動請纓加入晚間守卡隊伍。而且每逢休息日17時,郭新宇的身影總會准時出現。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在職黨員主動靠前服務,為疫情防控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臨時診台開在禾豐村防控前沿
“血壓老是降不下來,您就得換換藥了。”“大媽您這個口罩要戴正,鼻翼處要加緊,否則就沒有防護效果了。”牛欄山鎮禾豐村西街東口正在執勤的在職黨員王淑敏和村民保持著一定距離,親身示范如何正確佩戴口罩。這種情形在這裡經常上演。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牛欄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醫生王淑敏一邊參與卡口執勤一邊為村民答疑解惑、普及防疫知識,提供健康指導,成為特殊時期村民求醫問藥的“知心人”,登記台也成了臨時診台,開在了禾豐村防疫前沿。
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伴隨著大量人員開始返京,社區防控任務變得更加繁重。牛欄山鎮積極推行“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組織鎮域內在職黨員和機關干部到社區報到,亮身份、樹形象、做表率,王淑敏就是其中一員。
王淑敏作為醫務工作者,從業以來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待病人如親人的敬業精神被患者所認可,她將工作中的熱情同樣傾注在了卡口執勤中,隻要一休息,她都按時按點來到執勤崗,風雨無阻。因現在處於防控非常時期,村裡好多慢性病老人不願意往醫院跑,王淑敏就成了大家咨詢的窗口。
村民知道她是中醫,路過時總要問上幾句。“大媽您歲數大,體質虛,在這個處方基礎上可以增加一些補氣的黃芪、太子參一起服用。用藥是一方面,預防新冠肺炎最重要的還是要調整好心態、正常睡眠、合理運動,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抵抗病毒最有效的手段。”王淑敏耐心地跟村民講解著。王淑敏從醫院購買了安全的代茶飲,如金蓮花、菊花、金銀花等發給村民,她說:“大家都住在一個村,他們健康了,我也就健康了。”
禾豐村工作人員王海峰告訴記者,王淑敏平時待人就很親切,誰身體有個不適找她咨詢,她都耐心解答。也正是因為王淑敏是醫生的緣故,使得她對健康防疫有著別人沒有的敏感度,平時執勤中看到有佩戴口罩不正確的、防疫措施不到位的她就會及時提醒,這也讓禾豐村又多了一道安全防線。
“每次我來執勤,他們都說‘您在醫院就夠忙了,休息了就好好歇歇吧’。可是我覺得我站在這說比別人說管用,大家都信任我,我就力所能及地為大家辦點事吧。”說著王淑敏又跑向了一輛入村的車,“您好,給您測下體溫。”看到車裡物品有些凌亂,王淑敏接著說:“您車裡要勤消毒,注意通風,不能在車裡抽煙。體溫正常,請慢行。”開車的司機連連點頭。
王淑敏說:“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從穿上白大褂那天起,就履行著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神聖職責,從戴上黨徽的那一刻起,我就是一名戰士,無論什麼時候永遠都要沖鋒在前。我在村口執勤,還可以順便給進出的村民講一下防控知識和日常醫藥知識,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黨員母女“並肩作戰”共戰役情
“你好,我是來報名參加社區志願服務的,請問還可以參加嗎?”李書平是李橋鎮櫻花園社區一位居民,也是一名黨員。她告訴社區工作人員:“自從疫情爆發后,我和女兒一直時刻關注,很想奉獻自己一份力量。”這不,李書平立刻向社區工作人員要求給她分配任務。
李書平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溫榆河分校的英語教師,每天她都在線給學生答疑,女兒邵麗麗在北京天元升和匯祥商貿有限公司上班。母女兩人利用業余時間負責小區出入口進出管控核查,對進出小區人員進行體溫測量、信息登記等。李書平說:“不能像醫務工作者一樣奮戰在一線,但作為一名黨員,我選擇加入到社區排查的隊伍中,一起並肩作戰,助力社區抗擊疫情。我女兒是一名預備黨員,我們一起參加此次志願服務特別難得。”李書平的老公邵希福是一名退伍軍人,看到母女兩人為社區做貢獻,非常支持。
櫻花園社區黨支部書記羅岩鬆說:“我們社區人流量大,工作人員不足,在職黨員母女回社區確實起到了表率作用,以實際行動表明黨員身份,為社區排查做貢獻。”
在職黨員回社區化身“快遞員”
“請問您是幾號樓的住戶?您的快遞下午送到”……18時,雙豐街道魯能溪園社區門口,今天是石敏一早和一晚的班次。剛剛結束奧林匹克水上公園防疫工作,匆匆趕來的她迅速進入防疫工作狀態。
“您好,麻煩明天幫我買一斤五花肉、三斤米和一顆大白菜……”每天傍晚時候,她微信都會收到所負責的居家觀察居民發來的購物清單。“好的,明天送到。”不論是一斤米還是一個快遞,她都會回復“好的”並加上一個笑臉。第二天一大早,她會一一清點物品,然后一一送到居民家中。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作為第一小組的組長,石敏時刻要求自己要做好團隊的“家長”。第一小組人員分布在雙豐街道的10余個社區,上崗前石敏經常提前一小時出門,分別到每個站點了解大家的工作情況,為大家解決困難。除此之外,她還負責十幾名居家隔離觀察人員,為他們親自上門送快遞,並且會順手幫他們將垃圾帶走。經常一個上午都在社區的路上奔跑著。“隻有生活得到保障,居家觀察居民才能放心在家隔離,我們在職黨員的工作才能做到位。”石敏說。
在接到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工作通知的那天晚上,石敏是第一個報名的。居家觀察的住戶隔離期滿之前,需要每天入戶日常服務,考慮到這項工作相對來說有些危險,她主動請纓,讓其他組員繼續在社區門口服務,採購和送快遞由自己和其他幾個志願者負責,在社區防疫工作中,隻要有需要,沖到第一線的身影中必然有她。她說:“社區是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作為一名黨員,走在防疫工作的第一線是責無旁貸的。”
有一種力量叫黨員,有一份堅守在基層,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們不能像醫護人員一樣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但是他們不忘初心,沖鋒在前,用無畏與堅守,為疫情防控阻擊戰充當堅實的后盾。
守社區平安勸退“外來客”
疫情期間,石園街道五裡倉一社區共有200余名在職黨員參與到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林自龍便是其中之一。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他積極參與社區防疫工作,勸退“外來客”,牢牢守住疫情防控的第一線。
1月29日,五裡倉一社區黨總支早謀劃、早動員,將轄區在職黨員加入到一線防控工作中來。林自龍第一時間報名,參與社區聯防聯控行動,在社區南門對所有進入小區的車輛、人員類別、去向及體溫進行登記、監控。每天中午是社區人員出入的小高峰,林自龍主要負責這個時間段。碰到來往的老人,他還為他們講解新冠肺炎防控相關知識,仔細叮囑做好防控措施。有時候過了12時還沒吃上午飯,他卻笑著說:“我家飯點早被我改了,社區防控工作更重要。”
春節前后是家家戶戶走親訪友的日子,但今年前來串門兒的客人都被社區門口的志願者勸退了。五裡倉一社區獨居老人較多,很多親友想要來看望一下,都被林自龍和其他志願者們攔了下來。“放在平時,是太正常的事了,但現在正是抗擊疫情的關鍵期,為了老人和大家的健康,等以后再聚吧。”林自龍耐心解釋,獲得了大家的理解,“智能手機都有視頻功能,疫情期間多和親人聊聊天,比親自上門強。”
“社區工作人員比我們辛苦多了,他們除了防疫工作,還有社區的日常工作,人手肯定不足,我能幫點兒是點兒。”林自龍對記者說。為了社區更好的防控,他還在微信群裡發出倡議:“不要讓居委會工作人員和我們的努力付諸東流,國家一天不宣布疫情解除,我們就要堅決執行聯控要求。”
林自龍每天都准時到社區南門報到,奮斗在防疫第一線,即使不排班的情況下,他也按時按點地出現在南大門,堅守在崗。他說:“我是共產黨員,理應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