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北京专题大全>>京彩三农——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北京平谷区创新建设博士农场 加快农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09月24日10:34 |
小字号

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北京平谷区峪口镇东樊各庄村,美丽的荞麦花海和成熟的旱稻迎风摇曳,一派丰收景象。这是平谷区创新打造的农业中关村“博士”农场。

目前,平谷区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聚力打造“农业中关村”。为加速实现农业中关村高科技成果转化,平谷区农业农村局于今年4月启动了“博士”农场创建,探索一条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我们充分发挥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创业热情,邀请青年博士到平谷建设高品质农场,并聘请中科院院士担任‘博士’农场顾问,给农业中关村建设汇聚‘最强大脑’,助力农业中关村高质量发展。”平谷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路卫红说。

平谷区农业农村局从各乡镇梳理出耕地、果园、日光温室、科研实验室、厂房、园区等多种应用场景,为博士团队入驻提供可选择、能落地的基础场地保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周美亮博士是平谷农业中关村荞麦分子设计育种“博士”农场基地创建人,9月22日,他来到地里查看秋荞种植情况。周美亮说:“我们从今年年初开始进行荞麦分子育种,筛选出了适合低海拔的红花旅游甜荞新品系,研发出一套适合平谷地区荞麦种植的高效栽培技术。下半年在东樊各庄村播种了50亩荞麦,包括苦荞、金荞麦和甜荞高代品系,从实验结果看红花甜荞非常适合平谷旅游开发,接下来会重点对其进行扩大繁殖和展示,助力平谷荞麦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钱前院士(左)与周美亮博士交流荞麦种植情况。

作为“博士”农场的顾问,中科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钱前说,华北平原缺水,非常适合发展节水农业。荞麦是原产于我国的粮食作物,熟期短花期长,且耐干旱耐瘠薄。水稻的成熟期一般是130至140天,而荞麦仅有70至75天。“要大幅提升产量,就要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农民丰收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希望荞麦能在平谷开花结种子,繁衍更多后代。还要将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它的产业价值。”

钱前院士(左)与朱作峰博士交流旱稻种植情况。

在相邻的旱稻生物育种“博士”农场基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作峰博士到地里查看旱稻长势,他长期从事水稻功能基因组和旱稻新品种培育与抗旱机理研究,“今年我们第一次播种旱稻品种,与水稻相比,它耐旱耐高温,我们还采取春种豌豆的方式减少了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节水增效的同时,保障了粮食安全。”朱作峰说。

截至目前,平谷区14个乡镇44个“博士”农场获批创建,占地4320亩,其中科研创新型38个、生产经营型6个;涉及荞麦、旱稻、大桃、中草药等众多种类,涵盖种质资源、分子育种、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多个方向;共有11位院士、171位博士参与创建。

路卫红说,为支持博士们开展工作,平谷区出台了惠“博”政策,在住房、交通等六大方面为“博士”农场量身定制8项人才服务政策,送政策、送服务到农场。

平谷区先期设立了36个“博士”农场办公室,实现14个创建乡镇全覆盖,并在峪口镇、镇罗营镇、刘家店镇先期设立了3个科技工作者驿站,为创建主体提供办公、研讨、食宿等服务保障。区农业农村局遴选了一批具有较强责任心、有担当的年轻干部担任“博士”农场小秘书,与农场创建主体进行日常工作对接,开展一对一服务。还开发了“博士”农场办公室和科技工作者驿站管理小程序,争取实现使用预约、入住登记信息化管理,为创建人提供更便捷、更温馨的服务。

“我们通过这些政策和服务,让有创业热情和创新能力的知识人才无后顾之忧,让博士人才愿意来、经常来、长期来、留下来,真正把博士人才手里的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变成我们农民自己手里增收致富的技能和产品。”路卫红说。

目前,平谷区44个“博士”农场项目全部开展了创建研发或生产经营工作,荞麦分子设计育种、旱稻生物育种等13个“博士”农场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引进荞麦、旱稻、中草药、鲜食玉米、叶菜类蔬菜等种质资源600余份,同步开展生长性状与适应性评价、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体系建立试验。

接下来,平谷区农业农村局将积极对接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把项目研发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及时转化、孵化、推广,确保创建成果及时落地生根。路卫红介绍,平谷区将启动下一批“博士”农场创建申报工作,为农业中关村建设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集聚“最强大脑”。(李博)

(责编:董兆瑞、郭亚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