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

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北京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过程中应多方面发力

2022年03月09日22:01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尹星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正在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立足自身专业领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各方面力量要一起努力

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在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等这三个文化带的建设,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等“三山五园”的保护,城市核心区历史文化的挖掘,中轴线申遗的推进,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打造及城市更新等,都有非常丰硕的成果。张颐武认为,总体上看,北京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做的非常好,但也还有努力的空间,“在文化创造、公共文化建设上,北京应更上一个台阶,这是大家共同的期盼。”

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政府、百姓、专业领域人士等各方的参与热情非常高,而各方应该怎样持续来助力建设呢?张颐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表示,政府在引领文化建设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财政投入、把握方向目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推进文化中心建设方面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比如中轴线申遗,它就是以政府为主体来推动的,然后公众、社会、专家等方方面面共同来协作,成效有目共睹。”政府应继续对大方向进行把握,做好每一步的决策工作。

文化中心建设对于普通百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百姓可以享受到文化中心建设的益处,让大家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他表示,其实每一位市民都有责任积极参与到文化中心的建设中来,“中轴线申遗过程中,有很多市民建言献策、热心参与,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如何改整治环境、如何让文化空间活起来等,大家都提出了很多建议。公众的参与其实是一个城市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家应该持续保持这样的热情。”

张颐武说,历史文化专家学者等相关领域人士,对文化中心的建设推动至关重要,应发挥好智库的作用,从专业领域建言献策,不断深度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文化中心的建设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它建设得更好。”

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应加强新技术应用

中国现有大量可移动文物及不可移动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手段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张颐武表示,要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建议通过文物数字化创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助力解决文物文博行业问题。为此他提出了相关建议。

加强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我国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分布范围广泛,目前,很多地方监测管理工作还单纯靠人力,而且人力有限,使得二氧化碳、温度以及相对湿度等环境参数的变化无法得到全面监测。”他建议应加强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运用新兴信息采集手段,如运用航空立体测图技术、无人机激光雷达扫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重建技术等,实现文化遗产的动态数据采集;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动态分析比对弥补人工监测不足;通过虚拟交互手段实现文物修复的虚实融合,为高难度文物修复提供一条新的落地模式,最终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通导和观测网络搭建,构建文化遗产监管一张图,让政府主管部门能够动态掌握文物的现状和变化。

大力推进“区块链+”在文物文博领域的深度运用。“由于国内不同文博机构的数字化规模、技术标准和进展程度等存在差异,要保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的建设,需要区块链等通用技术支持文博领域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张颐武说,我国区块链+文物文博领域已经有良好的基础,政策规定比较完备,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已经相较于其他国家更完善,算法自主创新能力逐年增强。目前,区块链在文物文博领域创新实践已经形成行业规模,比如国内的数字藏品已经成为激活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载体,可通过这种新兴的文化产品形式及互联网触达能力,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熟悉并更加了解传统文化。

“无论是关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建议工作,还是加强新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方面的应用,我希望这些建议能真正助力文化发展,这其实也是全面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张颐武说。 

(责编:尹星云、郭亚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