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及沿线92处地名入列保护
本报讯(记者 陈雪柠)昨天,在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 第一批)》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公布。首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收入砖塔胡同、史家胡同、杨梅竹斜街、百花深处等598处。
名录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东城、西城区政府组织编写制订,收录内容以传承悠久、具有相对完整历史信息和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巷胡同地名为主。按照《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收录地名时间下限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首批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地名空间分布广泛,层次清晰。其中东城区288处,西城区310处。首都功能核心区32个街道办事处辖区中,什刹海、景山、东华门、西长安街、大栅栏等街道传统地名分布密集。中轴线及其沿线地区大量传统地名也入选首批保护名录,包括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内大街、前门大街(正阳门)、天桥南大街、永定门内大街及87处沿线传统地名,共计92处。长安街轴线上的东长安街、西长安街、建国门内大街、复兴门内大街、复兴门外大街及沿线39处传统地名也入选保护名单。
从地名产生时期看,元代有2处,明代有153处,清代有385处,其余为民国以来形成的地名。名录中最早的砖塔胡同、史家胡同自元代形成以来,地名传承七百余年。门楼胡同、月牙胡同、演乐胡同等,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就有收录。不少地名出现时间被大大提前,如杨梅竹斜街,此前多认为是清末地名,此次编制过程中发现乾隆年间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已有“杨梅竹斜街”的记载,从而将这一著名街巷历史提前到了清代中前期。大量以城门命名的道路,如崇文门内外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德胜门内大街、安定门内大街等的命名也可追溯到乾隆年间。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街巷道路名称,则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地名类型丰富多样,国子监街、兵部洼胡同、禄米仓胡同、广宁伯街等,彰显了北京作为王朝都城的特色;“条”“巷”等名称,体现了老城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城市空间格局;灯草胡同、炒豆胡同、烟袋斜街记录了寻常百姓生活;雨儿胡同、帽儿胡同等,则反映出地域语言特色。
今年,市规自委将继续开展首都功能核心区第二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编制工作,第二批名录仍以街巷胡同地名为主,并将纳入有保护价值的点状和片状地名,对历史时期曾有更改的地名进行论证,适时对社会公布。此后,将逐步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定期评估机制,及时增补新地名,实现地名动态评估和名录有序调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