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

绿色低碳高效:冬奥冰雪的“中国方案”

李博
2022年02月03日10:14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北京冬奥会开幕进入倒计时,各大场馆相继完成制冰造雪。这是我国首次举办冬奥会,符合奥运标准的制冰造雪并无经验和案例可供借鉴。作为冬奥场馆的“血液”,冰雪从哪里来,能否满足冬奥会比赛要求?

作为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之后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北京冬奥会将“绿色办奥”理念落实到筹办全过程,向世界展现了大国责任与担当。如何研发出绿色低碳的制冰造雪系统,制出高效的国产冰雪,这项重任落在了制冷“国家队”——中粮工科北京事业部肩上。

中粮工科北京事业部(华商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其前身商业部设计院是我国工商业制冷技术领先的设计单位。为备战北京冬奥会,中粮工科北京事业部专门组建了冰雪团队,承担了以国家速滑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代表的5大冬奥核心场馆制冰造雪系统设计工作。

“为落实‘绿色办奥’理念,我们设计冬奥场馆制冷系统时,除考虑制冷剂要绿色环保外,还需要考虑制冷系统长期运行的低能耗要求,也就是要兼顾环境友好、低碳节能和稳定可靠。”中粮工科冰雪团队创始人、冬奥项目总负责人王斌说,目前中粮工科负责的场馆制冰造雪已通过实测检验交付使用,为冬奥冰雪贡献了绿色低碳高效的“中国方案”。

应用天然制冷剂打造绿色制冰技术

与依靠自然制冷的室外冰场不同,冬奥会所有冰上项目均在室内举行。室内冰场采用人工制冰方式,可严格控制冰面温度和湿度,为运动员创造公平的比赛环境和挑战极限的基础。

国家速滑馆制冰。 中粮工科北京事业部供图

国家速滑馆是北京冬奥会主场馆,承办速度滑冰比赛。王斌说,举办国际顶级冬季赛事,冰面上若出现一丝一毫的瑕疵都可能影响运动员发挥。每一寸冰面都要光洁平整,温度均衡,隐藏在冰面下的制冰系统尤为关键。

2017年,中粮工科冰雪团队开始参与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前期技术交流和后期设计。制冰系统原理类似于家庭“地热采暖”,冰面下安置若干制冷管道,通过制冷剂在其中流动换热使冰面降温。制冷剂在制冰中扮演重要角色,采用何种制冷剂、以哪种系统制冰,成为国家速滑馆绿色建造的关键。

最初讨论国家速滑馆制冰方案时,之前几届冬奥会场馆所普遍采用的氟利昂制冷+乙二醇载冷的常规制冰技术方案呼声很高。“这个方案无论从技术成熟性还是实施难度方面,都没有问题。但瑕疵是采用氟利昂制冷剂,其全球变暖潜值较大,环保性欠佳,并且载冷剂制冷二次换热所带来的能耗也较大,这些瑕疵也让该方案并未达到完美。”王斌说。

在“绿色办奥”理念指引下,国家速滑馆制冷剂的确定历时18个月,经历数十轮技术交流和论证,业主、专家及设计方最终选择了不同于以往冬奥会的方案,采用了一条环保性最佳,且能效得到大幅提升的技术路线,也就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

在选择过程中首先是选用环境友好的天然制冷工质,也就是纯天然制冷剂。在近200年制冷工业发展中,选用制冷剂总要面对制冷效率、安全、环保之间的矛盾。王斌介绍,在目前工商业制冷中,应用最广泛的纯天然制冷剂,一个是氨,另一个就是二氧化碳。

王斌说,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本来就大量存在,便宜易得,而且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其臭氧消耗潜值为零,全球变暖潜值为1,避免了目前普遍应用的高全球变暖潜值的氟利昂类制冷剂所带来的温室效应。采用自然工质二氧化碳作为国家速滑馆的制冷剂,提升了冬奥场馆绿色品质,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在设计中,除了考虑制冷剂要绿色环保外,还需要考虑制冷系统长期运行低能耗要求,打造低碳节能场馆。“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制冷会带走冰层下的热量,实现冰场迅速降温,这部分余热在常规系统中一般直接排到室外环境中,如果我们能加以利用,会大大提高整个制冷系统能效。”王斌说,国家速滑馆制冷系统设计团队应用冷热联供一体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制冷所产生的高品质热能储存于水箱里,用于冰面维护浇冰、场馆生活热水等,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场馆运营能耗。

除低碳环保外,工程师更要考量制冰的质量。冰面温度高低和均匀度会直接直接影响冰面质量,冰面温差大会造成冰面软硬不均。而采用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技术,可最大程度减小冰面温差,保证冰温均匀,提高冰面质量。

国家速滑馆敲定二氧化碳制冷剂,并采用跨临界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技术,这被认为是最环保和先进的制冰技术之一。二氧化碳直冷制冰系统避免传统载冷剂制冰系统的二次换热,跟传统技术相比,其综合能耗降低30%以上,场馆一年可节省电量约200万度。

由于技术要求高、控制难度大等难题,在世界范围内,近些年在相对较小的1800平方米标准冰场有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的案例。而在1.2万平方米的超大冰面上应用这项技术,而且是在冬奥项目上,世界上未有先例。在中粮工科冰雪团队不懈努力下,国家速滑馆冰面温差最终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低于北京冬奥组委要求的1.5摄氏度,让场馆具备成为最快冰的硬件条件。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在国家速滑馆创新应用,其更大意义是产生了推动冰雪产业低碳发展的示范效应。”王斌说,很多其他冬奥场馆也借鉴国家速滑馆经验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系统。据统计,北京赛区新建、改建总计有9块冰面,其中5块采用了绿色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践行了“绿色办奥”理念。

创新研发冷热联供技术回收废热

雪车雪橇比赛被誉为冬奥会“冰上F1”,滑行最高时速超过130公里。位于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全长近两公里,最大坡度18度,整个赛道高差达121米。主赛道包含16个弯道,是亚洲唯一一条具备360度回旋弯的赛道。整条主赛道由54条形状各异的赛道段构成,冰面全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雪车雪橇赛道设计在冬奥会项目中单项难度最高,赛道形状及速度曲线和赛道制冷制冰系统给设计带来极大挑战。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冰面洁白光亮,其制冰原理是通过制冷系统对赛道表面进行制冷换热将水变成冰。但与室内冰场不同,雪车雪橇赛道高差大、距离长、各段赛道形状不同,对制冷稳定性提出考验。

中粮工科冰雪团队从绿色、节能、稳定性等多方面考量,选取氨作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制冰系统制冷剂。王斌说,氨是天然制冷工质,具有绿色、高效等优势。和国家速滑馆一样,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也采取直接蒸发制冷技术,最大程度减少二次换热带来的能量损失。由于赛道设置于室外,赛道制冷负荷受室外环境温湿度影响大,考虑系统节能性和稳定性,雪车雪橇中心制冷系统内的制冷设备多采用变频技术,可确保在部分制冷负荷情况下保障制冷系统高效运行。制冷系统还应用了多项节能技术,如氨热泵系统,板壳式高效换热技术,高自动化智能控制系统等。

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中粮工科冰雪团队联合国内企业创新应用冷热联供技术,在制冷系统基础上还设计了一套氨高效热泵机组,将制冰产生的制冷废热回收和能级提升,用于场馆冬季采暖,补充场馆对热能的需求。这是氨热泵系统首次在冬奥雪车雪橇项目使用,相比单一的电制热,冷热联供技术极大节省了制热系统侧所需能源。

技术人员监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状况。 中粮工科北京事业部供图

考虑到室外20摄氏度环境下制冷制冰负荷,每条赛道段设置温度远程传感设备,可实时监测赛道混凝土温度,王斌说:“我们在2021年夏季室外温度超过25摄氏度时,进行了全赛道结霜及满负荷运行测试试验,确保这套制冷制冰系统稳定运行。”

赛道表面温度均衡性是保障高质量制冰的前提,赛时,中粮工科团队技术人员将全天候保障制冷系统,实时检测赛道温度,确保赛道稳定运行。

造雪水源优先利用天然降水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位于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最高海拔达2198米,共设7条雪道,最长赛道长度约3千米,垂直落差约900米,是国内最高等级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国内唯一符合冬奥会标准的赛道。

之前国内并无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设计及建造经验,而且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坡度大,落差大,加上部分区域作业面极窄、地质结构复杂等因素,建设难度相当高。中粮工科冰雪团队创始成员、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系统设计负责人孙天慧说:“造雪需充分考虑场地高差、温度、湿度、用水等多方面因素,在满足国际雪联对赛道要求前提下,造雪机房选址、造雪设备及管线布置等均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因素,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生态的影响。”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面积达80万平方米,如何用水造出120万立方米的雪?孙天慧说,为确保造雪安全、经济、高效,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造雪系统,优先利用收集储存的天然降水、地表径流等作为水源。造雪用水主要来自延庆佛峪口水库,通过地下综合管廊,将造雪用水输送至赛区内的蓄水池蓄存,再由三级泵站将水注入雪道造雪系统。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还建设了完善的融雪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统,雪融化后通过排水渠收集汇流,再流入佛峪口水库下游,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并在局部区域设置防风栅栏,提高造雪用水利用率和造雪效率,最大程度节约水资源。

完成造雪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中粮工科北京事业部供图

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冬天延庆赛区海陀山山顶温度最低将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大风最高有12级,且雪道最大坡度达68度,如何实现保质保量造雪?孙天慧介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采用智能化造雪系统,170台造雪机和30台雪枪根据不同需求,排布于雪道上风口。位于控制中心的智能系统就像“大脑”一样远程控制,精准“掌控”每台造雪机的造雪高度、方向等,以适应气候条件变化。

人工造雪过程与自然降雪原理相似,造雪供水系统提供压力约2MPa左右的高压水给造雪设备,水经造雪机喷嘴雾化,造雪机核子器内喷出的压缩空气与雾化水凝华为雪核,当外界温度达到成雪条件时,雪核与喷出的水雾在空气中结合,形成雪花,依靠造雪机提供的动力飘落在雪道上,压雪车将松软的雪压实,造出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的比赛用雪。

竞赛雪道为冰状雪,类似于冰面,需要先向雪道浇水,之后迅速将赛道压平,再由人工反复对雪道进行修整、塑形,直至达到光滑状态,确保运动员高速转弯时雪道表面平整光滑,确保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场,雪道均处于相对完美的状态。

冬奥会比赛期间,冰雪保障团队将进驻国家速滑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冬奥场馆,为赛时冰面调整提供技术保障。王斌说,中粮工科保障团队将全力做好冬奥会技术保障,期待各国运动员能在绿色低碳、稳定可靠的冰面和雪上发挥出最高竞技水平。

“绿色成为北京冬奥会最亮丽的底色,描绘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美丽画卷。我们相信冬奥会像夏奥会一样,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难忘的奥运盛会。”王斌说。

(责编:李博、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