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门变“家门” 京旺家园第一社区创新“135”居民议事厅

最近气温骤降,家住京旺家园第一社区的杨秀兰每每从楼门口经过,都要看看楼门旁的“共享花架”,这里有楼内居民共同播种的花卉。“以前很多居民都会把花盆放在楼道,既占用公共空间又存在安全隐患,经过大家一起商议,决定腾出公共空间,把花卉摆放在楼门口,既不浪费资源,又能美化环境。”杨秀兰说,如今,社区的风景远不止在共享花架,京旺家园第一社区通过创新“135”居民议事厅,全面打开了居民自治、协商议事的局面。现在,推开楼门就能发现,小小楼门藏着邻里和谐、居民自治的“大风景”。
京旺家园第一社区是2011年的回迁社区,以前家家户户都住在平房,如今变成了电梯房,虽然环境水平提高了,但总觉得平房大院的人情味儿变少了。为了留住邻里之间的“人情味儿”,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京旺家园一社区打造“135”居民议事厅,以一区6号楼和2区13号楼为试点,通过居民共商共议的形式,开展楼门文化改造项目。据了解,此次改造共涉及9个楼门、190余户居民。
杨秀兰是一区6号楼3单元的楼门长兼居民代表,她和其他楼门长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改造前首先要完成楼道杂物清理工作。京旺家园第一社区属于回迁楼,居民还保留着平房的生活习惯,堆物堆料占用楼道空间,既不美观又存在安全隐患。杨秀兰和楼门长们只能一户一户地敲门做解释工作,就这样,在楼门长和社工的努力下,大家终于同意对楼门进行改造。
接下来,怎么改?改什么?社区以“135”居民议事厅为平台召开居民、物业、社区共商共治会议,探讨楼门改造思路和方案,最终制定出了“一楼门一特色”的改造计划。杨秀兰所在的3单元内居民多才多艺,有的会书画、有的会剪纸,因此,社区为一区6号楼3单元定义为“才艺楼门”。此外,还有“志愿服务楼门”“垃圾分类楼门”“童趣楼门”等,社区对每个改造楼门进行墙面粉刷焕新,并设计特色氛围布置,将居民的才艺作品、志愿服务照片都挂在楼门墙面,让每一位回家的居民都有“打开楼门既是家”的感觉。
“现在楼门改造完成了,社区还修建了停车棚,以前停在楼道里的自行车也有了专用车棚,楼门环境焕然一新,当初不配合的居民也都感受到了楼门文化的魅力,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好了!”参与楼门改造的楼门长们纷纷感叹道。
在实践的过程中,京旺家园第一社区创新提出“1+3+5”议事协商工作法,即建立一套议事协商闭环机制;按照“试点推行,全面复制”的思路,打造具有京旺家园一社区特色的社区、楼院、楼门三级常态化议事平台,通过规范“五步议事法”(问民需、议民题、决民意、执民事、促民评),打造社区议事品牌,促进社区自治。同时,社区通过“四聚”模式,即党建引领聚合力、创新渠道聚阵地、多方动员聚源力、城市发展聚靓丽的形式,形成“互融式”社会治理模式,打造和谐互融的社区共同体。
为了沉淀实践成果,社区全面总结经验,制定形成了“135”居民议事手册,包括议事机制和项目案例集,把居民议事、共商共治的过程记录下来,形成科学的工作体系,为下一步推广“135”居民议事厅打下基础。
目前,京旺家园第一社区已经完成了9个楼门的改造任务,每一扇楼门的打开,都是推进居民自治、协商议事的一个脚印,“135”居民议事厅的声音将成为社区发展的风向标,成为民声民意的汇集地,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始发站。(杨飞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