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文化

第六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如约而至

2021年10月19日09:03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第六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如约而至

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振。昨天“传承与突破——第六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正阳门下北京坊举行。多位知名作家、评论家回顾总结北京文学的创作成就和经验特色,分析交流北京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时代使命,共同展望北京文学的未来。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出版集团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该论坛也是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的核心活动之一。论坛由著名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主持。与会嘉宾围绕“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振”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与历史对话”主题下,作家柳建伟、朱秀海、李舫与评论家陈福民、刘大先展开对谈。“要从当代的角度与历史对话。”作家柳建伟谈及,2016年,他因为创作电影剧本《血战湘江》,对红军长征中牺牲最多、影响最大的湘江战役有了再认识,以当代视角重新走进这段历史后,柳建伟认为,如果没有湘江战役这么大的牺牲,中国共产党就无法选择正确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也不会对过去几年进行深刻反思,更不会有后来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对此,作家朱秀海表示认同,他说:“书写历史是作家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存在的价值。”

评论家陈福民的话题则触及如何用文学书写历史。在他看来,一方面,用文学处理历史,是在处理时间,要克服静态的时间,激活历史知识,让那些历史知识从遥远的过去走过来,从而变成新鲜的、有效的知识,滋养自己,滋养社会。另一方面,文学家也要处理好历史题材的边界问题,“文学家要守好自己的边界,无论有多大的文学虚构、想象能力,基本历史材料、静态的历史应该得到必要的尊重。”而评论家刘大先认为,和历史对话,还要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作家李舫说,历史由很多细节构成,和历史对话,文学家要对细节进行真正的拷问。

在“与时代共振”主题下,何向阳、邱华栋、乔叶、石一枫展开对谈。评论家何向阳表示,我们进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北京文学也一直拥有并坚持对平民进行塑造的传统,从老舍《骆驼祥子》的祥子,到陈建功《鬈毛》中的鬈毛,再到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以及铁凝《永远有多远》里的白大省、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里的陈金芳。她认为,北京文学的包容性、平民精神在一代代传承。作家乔叶谈及“大振”和“小写”的关系,即写大事件也要落实到非常具体的一个又一个的人,一件又一件的事。

近年来,一大批北京作家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重新审视现实和历史,大胆拓宽作品的题材范围,丰富表现手段,以稳扎稳打的态度实践着艺术创新,在叙事上有了更独特的探索,对当下经验也有了更成熟的书写。面对未来,作家们更有新的展望。作家邱华栋认为,城市文学的未来无比广阔,它是作家要特别重视的写作方向和写作空间,而当下,对于作家而言,“找到和城市的关系,就能找到和时代共振的关系。”在作家石一枫看来,今天写北京的难度比老舍所处的时代要大。“没有工业知识背景写不了北京,没有金融知识背景也写不了北京,如今需要作家的知识背景、思想背景越来越丰富。作家要心地单纯,头脑复杂,只有自己复杂,才能看出时代的复杂,你的笔下也才能折射出来复杂的时代。”

(责编:孟竹、鲍聪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