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工匠李燕肇:用我们的技艺让文物一直活着

尹星云

2021年06月11日15:03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六月初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值旅游旺季,在众多游人中,有一个身影显得有些特殊,他在太和殿前西侧的弘义阁前停留许久,雕梁画栋间,他的思绪一下回到了2005年,当时的他正在这里一丝不苟地修缮文物,16年后的今天故地重游,这些彩绘纹样依然金碧辉煌,而他的脸上却平添了不少皱纹,他就是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古建油漆彩绘代表性传承人李燕肇。

李燕肇回忆着当年在故宫参与古建修缮的点点滴滴。人民网 尹星云摄

“我能在故宫修文物是一种荣幸”

“16年了,我还是头一次这么仔细得再看这些我一笔一划描过的彩绘。”在故宫弘义阁前,李燕肇感慨良多,这一天恰巧是他55岁生日,在寻访往昔工作点滴记忆的同时,也以这样的方式向过去告别,而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开始?

2005年,李燕肇和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的同事们参与到了故宫的修缮中,主要负责太和门东西庑及周边建筑群的修缮工作,其中就包括弘义阁、体仁阁、熙和门、协和门等。

“一项彩画修缮工程的修复,要经过油工和画工近20道工序的默契配合才能完成。”他一边讲一边指着弘义阁屋檐下的彩绘,“这组彩绘叫龙草和玺,是和玺彩画中的一种类型,在绘制过程中,要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原貌。” 沥粉、刷色、包胶……每一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地完成,才能保证下一道工序的质量。在他向记者讲述当年修缮的细节时,不时有经过的游客对他投来充满敬意的眼神。

在修缮中,李燕肇和同事们严格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结构的“四原”原则,期间,故宫彩画专家张德才先生主动提供了上一次修缮时的老谱子,彩画专家王仲杰先生指导了颜料调制的方法,从根源上保证了彩画图案、尺寸、颜色的原汁原味。为了保证不走样,他自己在此基础上也花费大量精力,专门对故宫彩绘的老谱子做了细致的整理与研究。能参与故宫文物的修缮,这本身就能说明领导对李燕肇的信任和对他能力的认可,但是他却特别谦虚,“在近一年的修缮过程中,我尽全力把自己的技艺发挥出来,同时也和故宫的古建专家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收获,能在故宫修文物是一种荣幸。”

“一旦有所偏差,就可能把历史文化信息遗失”

1982年,李燕肇初中毕业后,就以学徒工的身份进入到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喜欢绘画的他师从彩画专家冯庆生。“师傅要是还在世的话也百岁有余了。”他的话语间,透着对师傅的思念。

“记得最初学艺时,师傅非常严格,手把手从最基础的刷大色教起。”李燕肇告诉记者,所谓刷大色就是大面积单一着色,要求均匀、流畅,不流不坠,不能透底儿,那时一刷就是一天,而且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任何闪失,其中的枯燥程度可想而知。

得到过师傅的夸奖,也受到过批评,更多是言传身教。李燕肇回忆,有一次跟着师傅在陶然亭公园进行修缮,为了省事,他没有将盛着各种颜料的落子挂在腕子上,而是直接用手拿着颜料盘就上了脚手架,被占用的手就不能随时扶着脚手架了,这对于他们的作业来说是有安全隐患的,“师傅看见之后,当时就发脾气了,把我狠狠训了一顿,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偷懒了,现在回想起来,师傅为我的安全是操碎了心”。还有一次,李燕肇正在聚精会神地画着“流云儿”,别的师傅看见后就提出了建议,“我只注意到‘流云儿’的样式是否规矩,忽视了灵动感,师傅觉得我画得有些死板,亲自上手示范,提醒我不但要准确画出纹样,更应表现出‘流云儿’特有的气韵。”

在师傅的指导下,李燕肇精确掌握并坚守传统古建彩绘技艺,练就了“擦假大理石”等一手绝活。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他对师傅既有敬畏,更多是如父子般的深情。后来他也开始带徒弟,将自己的经验与心血传承下去。1998年,二十出头的江永良拜李燕肇为师,同样是因为热爱,他在李燕肇的带领下,踏入了一方崭新的天地。

“我对师傅的第一印象就是严谨、严厉。”江永良回想起李燕肇带着他参与嵩祝寺修缮时的场景,在初期做画谱的时候,有一张画谱与原有纹样出现了细微差别,原有纹样的皮条线和岔口线带有很细微的弧度,不仔细看是很难分辨出来的,江永良却将它们处理成了直线, 当时一看到画谱,李燕肇就急了,“师傅说一定要仔细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旦有所偏差,我们就可能把古人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信息遗失了,留下错误信息,就会对后人造成误导,这是极不负责的。”江永良常常会默默地看着李燕肇聚精会神地绘制彩画,久而久之,他也耳濡目染,技艺提高的同时,责任心也越来越强。

“让文物通过我们的技艺一直活着”

前不久,李燕肇获评北京市总工会授予的“北京大工匠”荣誉称号,“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他的话语中透着平和,“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强烈的责任心,还要有持续学习的进取心。”李燕肇这样理解“工匠精神”,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一种执着的精神、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在聚精会神干一件事的时候,你就是最帅的!”

“我会经常去潘家园、去古旧书店淘各种各门类的书籍,从中能吸收到很多养分,从而让我知识面更加广阔。” 已经在这行干了39年的他,至今还笑称自己只是一名小学生,干一辈子,学一辈子,见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渺小,越觉得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完善之处,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

年轻时,李燕肇那股学习的劲头就很足。那时家住万寿寺的他,下班后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宣武门中国书画研究社,系统学习了山水、人物、花鸟等国画技法和理论知识。有一次赶上暴雨,被浇了个落汤鸡,当晚回去就发烧了,但是他却不觉得苦,“因为热爱嘛。”他坦言,正是由于这份热爱,才“越陷越深”,为日后的坚持提供了动力。

如今,他也将成立自己的大工匠工作室,“虽然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但是我还是想继续干下去、学下去,跟着更多年轻人一起成长,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让文物通过我们的技艺一直活着!”站在故宫太和殿前的中轴线旁,他环顾着自己用画笔和初心守护的这些文物,仿佛觉得它们更多了一丝灵气,活灵活现地持续散发着魅力。 

(责编: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