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朱建娜:“零差错”守护百姓生活

2021年05月12日15:00  来源:  
 

法槌声声里,她公正裁判,解“法结”更解“心结”;她把天平放在心里,一手托着法律,一手托着市民。她就是在今年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上,获“全国优秀法官”荣誉称号的——顺义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朱建娜。

朱建娜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强化专业素养。贾翻英摄

2008年,硕士毕业的朱建娜入职顺义法院,成为时任民三庭的书记员,时任民三庭副庭长涂长江介绍:“不出错可以说是书记员工作的最高标准,小朱就是一个‘零差错’的好书记员。”一向严厉的涂长江回忆,小朱是唯一一个自己从来没有批评过的徒弟。朱建娜告诉记者,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从审判员到立案庭副庭长,“零差错”让朱建娜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在一起宅基地纠纷案中,原告孩子外祖父宅基地拆迁,当时生活在外地的原告一家并不知情,相关拆迁协议均由原告孩子舅舅一人签署,故房产全部由舅舅获得。多年后,孩子母亲去世,父子俩回到顺义却无法要回属于孩子母亲的房产,只能将舅舅告上法庭。

朱建娜(右一)法官深入社区诉源治理。顺义法院供图

根据拆迁协议、宅基地登记卡等书面证据,案件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清晰,房屋应当归被告所有。但48份支持原告诉求的村民联名请愿书让朱建娜感到不寻常并产生质疑。“四套房屋怎么全归舅舅呢?”她想,一定还有更多的原因。但是,房屋拆迁已久,为寻找更多案件“痕迹”,朱建娜不断调查研究,反复走访,与村委会、镇政府、开发商积极沟通,逐页逐条查找拆迁档案,全面细致询问并记录相关政策,只要是与案件相关的调查线索和求证途径,她都一一尝试。长时间没有如意的结果,朱建娜很失落,甚至想过放弃。但是,一想到原告父子曾无数次反映问题都无果,若此案处理不当,不仅会成为压倒原告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对群众困扰的牵挂,让朱建娜坐立不安,她再次拿起拆迁协议,从头逐字梳理内容……最后,朱建娜发现拆迁协议中“根据原房面积、结合人口结构,本着分得开、住得下”的原则性条款实则内涵丰富。透过案件,朱建娜理性推断,当年的拆迁考虑了家庭人口情况,原告孩子母亲当时作为未成年子女,且作为房屋拆迁时唯一拥有本村户口的家庭成员,理应是涉案宅基地的使用权人之一。看清深层次的实质利益分配规律后,朱建娜最终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朱建娜在开庭现场倾听当事人的阐述。顺义法院供图

“司法是法官一手托着法律,一手托着老百姓的生活。只有既懂得法律,又懂得老百姓的生活,才能真正判好案子。”朱建娜告诉记者,“法官绝不仅仅是在为群众解决法律问题,而是更应当透过法律问题,尽全力解决困扰群众的社会问题。”

面对立案庭不断攀升的物业纠纷案件,朱建娜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源头治理问题,团队钻研了近20年间物业案件,撰写了《顺义法院关于物业纠纷案件诉源治理的调研报告》,深入分析成诉原因并提出对策。同时,朱建娜带领团队充分运用调研成果指导实践,结合12368人工语音诉讼服务热线与“吹哨报到”机制,建立诉源治理司法需求响应服务机制,协同住建委、居委会、业委会等各方力量调解矛盾,力求从源头处化解纠纷。2020年,顺义法院上半年物业纠纷同比下降八成,除了疫情因素外,诉源治理工作功不可没。

(责编: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