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政府与北京服装学院达成战略合作 打造朝阳时尚之城

2021年03月01日17:07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近日,朝阳区政府与北京服装学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服装学院举行。区校双方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开启四大合作领域、提供四项合作保障,共促时尚产业发展,打造朝阳时尚之城。

签约仪式上,区校双方联合发布《中国北京时尚蓝皮书》研究课题;同时,北京服装学院还启动了“新时代中国乡村劳动者服装设计暨美好生活时尚工程”,号召并组织师生为我国乡村专业劳动者开展服装设计研发工作。

开启四大合作领域 提供四项合作保障

据了解,朝阳区政府和北京服装学院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共同推动时尚设计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时尚产业繁荣发展、提升朝阳时尚设计内涵、推动北京全球时尚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四大领域加强战略合作。

北京服装学院是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时尚高等院校。北京服装学院和朝阳区双方在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良好的合作基础。“北京服装学院在学科、科研、行业、人才等领域深耕多年,具有独特的行业优势和深厚的成果积淀”,北京服装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希望与朝阳区携手一道,积极推动民族和现代服装服饰、工匠技艺传承传习、时尚设计等创新发展。基于朝阳区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进一步集聚时尚要素、汇萃高端人才、引进领军企业、培育时尚品牌,形成以时尚为特色的文化集群效应,打造时尚设计聚集区。”

为推动战略合作各项重点工作有效落地,协议还规定了政策支持、服务支持、人才支持、机制保障四项合作保障。朝阳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政策上,朝阳区将集成市、区文化产业政策、促消费政策、自贸区政策等,形成政策合力,支持时尚产业发展。在服务上,朝阳区将积极统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北京服装学院将组织专家人才力量,双方共同建立专家智库,为朝阳区时尚产业发展、政府科学决策提出对策建议和咨询指导。在人才支持上,双方积极搭建人才对接平台,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顶级创意设计大师和青年创意人才。在机制保障上,双方将加强常态化、制度化沟通联络,共同研究推动战略合作事项的落实。”

北京服装学院启动“时尚工程” 组织师生为乡村劳动者开展服装设计工作

在朝阳区人民政府与北京服装学院签订共建时尚朝阳战略合作协议仪式上,朝阳区人民政府和北京服装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北京时尚蓝皮书》研究课题。

作为双方战略合作的内容之一,该研究基于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深化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国际时尚之都的对标,厘清北京时尚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存在问题,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设计名城基础上,提出新阶段下北京时尚产业的战略定位、产业体系和重点任务。

同时,北京服装学院还启动了“新时代中国乡村劳动者服装设计暨美好生活时尚工程” (简称:时尚工程)。“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响应党中央‘乡村振兴’的号召,策划实施了时尚工程。将积极与朝阳区校地协同,稳步推进‘时尚朝阳,文明北京,美好中国’发展战略,号召并组织师生为我国乡村专业劳动者开展服装设计研发工作。”北京服装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时尚工程为公益活动,将完成并发布千余款服装设计,并全部共享设计知识产权。“十四五”期间,分步推进此项工作,通过为全国广大乡村专业劳动者免费设计服装,将乡村劳动者服饰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时尚生活中来,提高衣装健康和着装质量。2021年学校将按照“百名教师、千名学生、千款设计”的工作规模,完成设计采风、服装设计、遴选、制作和展演发布。

文化引领“三区叠加” 朝阳区“时尚之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与北京服装学院的签约只是朝阳区文旅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朝阳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实施“文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和支撑力,文化整体发展水平和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朝阳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朝阳区是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唯一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的优势,为朝阳区在新时期谋划文化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截至“十三五”末,朝阳区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单位1969家,占全市的38.1%,居全市首位。与此同时,朝阳区也吸纳了众多国际高端时尚元素汇聚于此。据了解,朝阳区内聚集了全市近90%的外国驻京传媒机构,200余家国内影视传媒机构和众多国内知名时尚设计企业、时尚人士和创意机构,北京市50%以上的国际性会议,30%以上的国际展览在朝阳区举办。近年来,朝阳区连续举办了751国际设计节、北京时装周、798双年展等系列时尚品牌活动,汇聚了众多国际时尚设计资源,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能。时尚活力、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也赋予了朝阳新时代发展的新动能。进入“十四五”,朝阳区已经迈入建设首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文化创新引领区、国际交往中心区和绿色宜居标杆区的新征程。

(责编:鲍聪颖、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