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芳华讲解队:用心讲好中华传统文化

2021年02月05日20:35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柳玉云在讲解中。吴健坤 摄

在首都博物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讲述着这座古都的灿烂历史,引领观众触摸千年之城的文化与变迁。

他们来自首博芳华讲解队,这支由退休人员组成的讲解队,平均年龄59岁。

探索

“为喜爱历史文化的老年人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讲解队为喜爱历史文化的老年人搭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也是首博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首博宣教部主任杨丹丹说。近年来,首博观众快速增长,年轻讲解员却因为待遇、编制等原因大量流失,大学生志愿者因学业原因服务时间有限,观众的讲解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能不能招一些老年人当讲解员?杨丹丹提议。

这并非突发奇想。在长期的工作中,杨丹丹发现老年人对博物馆热情很高。首博曾面向社会招募过8批志愿者,入围者大多为中老年人。2009年,首博创办“老年文博学苑”,老年人报名踊跃。

招一群老年人,工作中会不会不好沟通?身体能不能顶得住?讲解能不能保证质量?尽管面对质疑,杨丹丹决定迎难而上。

2017年年底,首博在官网上发布招聘专职讲解员的通知,很快有800多人报名,其中2/3是中老年人,大多为退休的企事业高管、教师、军人,经过初筛、面试、复试,16人入选。杨丹丹给讲解队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芳华。

为了让队员尽快胜任工作,首博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培训课程,内容既包括北京历史文化发展脉络、首博通史文化的展览梳理、考古及文物修复等文博专业知识,也包括语言、形体、讲解词写作等专业性训练,由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郗志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等10多位业内专家主讲。

2018年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经过两个月培训,芳华讲解队第一次亮相。当这些年近六旬的队员面带微笑、迈着自信的步伐出现在观众面前,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热爱

“这是从内心发散出来的对博物馆的爱”

热爱,这是采访中记者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在很多人眼中,芳华讲解员不同于其他专职讲解员的特色,就是他们对于文博事业的“热爱”。

“我们都是因为热爱文博,退休之后聚到了一起。大家对文博的喜爱,到了‘酷爱’的程度了。”芳华讲解队队长张霖如是说。这位来自吉林的国企退休管理人员,2017年下半年和妻子一同来到北京与女儿团聚。女儿偶然看到首博招聘讲解员的通知,因为张霖夫妇都喜欢文博,女儿就鼓励两人去报名。老俩口一起准备面试、相互切磋学习。最终,张霖入选,爱人未能如愿。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张霖暗下决心,一定得把这份工作干好,这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也承载着爱人的梦想呢!

不料,2018年下半年,爱人患上了重病。家人需要照顾,讲解又耽误不得?“只要你喜欢,我支持你一直做下去,咱们一起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爱人的一番话,增添了张霖的动力,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要广泛涉猎中国历史、艺术史、雕塑等内容;看书、网上学习、参加文博培训班、讲座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霖成为佛像展厅中最受欢迎的讲解员。2018年10月,重庆市酉阳职业教育中心教师陈霞听了讲解后深受启发,试探着询问张霖能否加微信。张霖愉快地答应了,此后,陈霞不仅在微信中询问文物方面的知识,还不时发送旅游班学生的讲解视频。“眼中要有观众”,张霖耐心细致地指导着这些未曾谋面的年轻人。

“看不懂,也记不住”,从企业管理岗位退休的王静,起初对文博并不了解,报名讲解员的原因也只是因为“想尝试另一种讲解方法”。成为一名讲解员后,她和其他讲解员有了更多交流,与大家一起加入了很多文博爱好者相关的群,一起听讲座,业余时间到其他博物馆参观。王静收获很大,也逐渐喜欢上了博物馆,她感慨:“终于知道博物馆怎么看了。”但体验更深刻的莫过于一次参赛经历。2020年,王静代表首博参加线上讲解大赛,讲解对象为西晋华芳墓银铃。这个通高只有4厘米、直径只有3.5厘米的小银铃在平时讲解中通常一笔带过,王静查看了相关论文,并与论文作者反复沟通,深入挖掘了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讲解中,她从银铃的主人入手,把这件1900多年前的西晋文物讲得头头是道。

“这是从内心发散出来的对博物馆的爱,特别感染观众。”目睹讲解队的变化,杨丹丹感慨万分。2019年,首博物馆又公开招募了第二批讲解员,如今芳华讲解队已有27名成员,成为首博的一张闪亮名片。

收获

“活动为我们构建文化自信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除了展厅讲解,芳华讲解队还在首博的许多公共教育项目中大显身手。2018年7月开始,首博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合作,开展了针对低龄出国留学生的“护航计划”。柳玉云曾是一位媒体人,承担了“护航计划”的策划工作。从2018年7月到2020年1月,“护航计划”一共举办了四期,每一期柳玉云都精心策划课程,从“站在紫禁之巅望中轴”,到“脚踏实地走中轴线”,她越来越得心应手。她欣慰地说:“既有名师专家上课,又有实地体验,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北京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罗思扬如今已是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大一学生,回忆当年参加“探秘北京中轴线”活动时的情景,她深有感触地说:“活动让我们从建筑层面认识北京城的规划,了解文化从哪里生根,又在哪里发展延续。作为留学生,活动为我们构建文化自信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赵静荣原先从事财务工作,儿子曾参加过首博的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是一位文博爱好者。受孩子影响,赵静荣对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报名成为芳华讲解队的一员。赵静荣特别关注儿童教育,包括“护航计划”在内的儿童相关的活动她都参加过。赵静荣对一次特殊儿童教育活动记忆深刻,“不能把特殊儿童另眼看待,而应该把他们看作是普通的孩子。”真诚的付出,收获了满满的信任。一位特殊儿童在结束参观时,紧紧地抱着赵静荣说:“我会想你的!”那一刻,赵静荣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很多家长在参观博物馆时总要给孩子布置任务,对此,赵静荣总是说:“强迫孩子来听,效果并不好,自由探索更容易培养孩子的兴趣。”凭借着扎实的内容、亲切的语态,赵静荣赢得了许多小观众的喜爱,小朋友们因此一次次要求父母来首博,来了就在展厅里四处找她的身影。

“青春未老,芳华正好”,张霖已64岁,只要身体允许,他想一直讲解下去,努力向观众讲好中华传统文化。(吴健坤)

(责编:尹星云、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