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28日电 将全乡当做一个“大社区”,聘请专业物业公司,结合地区特点及需求,提供覆盖整个辖区的规范化、系统化服务,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朝阳区小红门乡近年来在为百姓提供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全域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模式,通过乡、社区、物业三方联手,将环境、市政、卫生等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化解在基层,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以小红门全域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模式为代表,朝阳农村地区“三率”覆盖有效提升,不论是社区还是村落,都能精细化管理,百姓共享优质物业服务。
乡、社区、物业三方协作 解决居民身边“关键小事”
今年疫情期间,小红门鸿博家园社区只留出南门人行道供居民日常出入。可是,路面上的一个缺口,导致居民步行或骑车出门都得绕行,严重时候还会引起碰撞事故。
了解这一情况后,社区居委会立即与物业公司协商施工方案。考虑到人多路窄,物业提议用钢板切割成缺口形状与地面焊接,等小区开放管理后再好好整修。提议全票通过,物业说干就干,很快路面缺口被修补好,居民出行不再受影响。
鸿博家园的这个问题,其他社区还有没有?物业随即在各个社区排查,将破损路段一一修复,并制定了后续维修、保洁、问题上报等一系列预案。看到修缮后的道路,居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社区和物业解决问题速度快、效率高。
从鸿博家园一个“点”,到小红门乡整个“面”;从一次性解决小区问题,到全乡开展长效管控,进而实现整体统筹与改善,这就是小红门“全域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模式的优势所在。
所谓“全域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就是小红门乡通过政府公开招标,聘请具有正规资质、运营规范化的物业公司为全乡提供物业服务。期间,乡、社区、物业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的目标,保持密切联系,三方共同协商,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小红门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域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正逐渐成为社区、物业和居民沟通的“连心桥”,居民身边的不少“关键小事”在被发现之前就得到妥善解决,“问题少了,矛盾也就少了,社区自然越来越和谐”。
成立热线接诉工作组 主动向前一步解决问题
评价“物业服务到不到位”有多个考量方面,但居民反映问题的渠道是否畅通、反映问题的解决速度和效率,自然是居民内心量尺的最重要标准。
在“全域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模式中,小红门乡由物业为主,乡、社区为辅,共同建立了“12345热线案件接诉工作组”,主动畅通问题反映渠道,高效解决群众困难,并逐步由“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将问题止于未诉、化于未发。“通过三方共同协作,“全域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模式建立起完备而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以前需要上报给区里的问题,或者需要协调环卫、市政、路政等部门协调处理的问题,如今不出乡基本就能解决。”小红门乡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除了成立“12345热线案件接诉工作组”,小红门乡还通过设置业主热线、任命“红色管家”以及建立企业微信服务号等形式,多渠道接收业主诉求,提高业主诉求处置率和满意率。
同时,每一个投诉件解决后,社区及物业还将对投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向前一步,查缺补漏,防患于未然,以“未诉先办”的管理视角全面开展社区服务工作,最终在各自社区内全面消化可能生成的“12345”业主诉求有效案件。
值得一提的是,小红门乡“全域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模式在打造“和谐社区”之外,还探索出结合5G技术建设“智慧社区”。全域社区内停车、道闸、梯控、安防等不再依靠人工,而是改用物联平台精准处理。
“‘全域一体化’的模式,开启了一种科技化、规范化、系统化、多元化的智慧型城乡公共服务模式,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日渐提升。”小红门乡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近年来,朝阳农村地区通过引进专业物业服务企业、推动全域物业模式、采取集体企业托底等方式,探索解决无物业小区管理难题,截至2021年1月底,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9.6%,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达到88.8%,业委会(物管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89.2%,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75.2%,“三率”覆盖率持续稳步提升。
下一步,朝阳区将持续加强“法治物业、智慧物业、品牌物业”建设,做好统筹协调,规范物业管理,化解矛盾纠纷,打好基层治理组合拳,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能力,着力解决一批物业管理难题。同时,将各乡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体系,构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让居民共享高质量物业服务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