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宋慰祖:名城保护需建立“历史观和预见性”

2021年01月22日08:1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名城保护需建立“历史观和预见性”

  编者按:今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将审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与此同时,由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办公室、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青年报社联合承办的“《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名城保护再出发》北京名城保护条例展览”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和北京青年报社联合制作的《中轴现实与愿景》折页手册也同步发放。为进一步聚焦名城保护工作,本报今起开辟《名城保护大家谈》专栏,邀请各界代表、委员就名城保护工作进真言、献良策。

  名城保护大家谈

  由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办公室、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青年报社联合承办的“《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名城保护再出发》北京名城保护条例展览”,于本次“两会”期间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展览分为4个篇章,分别是问城哪得“名”如许、保护工作路渐宽、社会各界齐参与、名城条例强保障,全面展示了北京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工作成效。

  昨日,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不少政协委员在步入会场前,被一层大厅内的大型展览所吸引,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一级巡视员宋慰祖就是其中之一。

  “我出生在过去的崇文区,我家旁边就是天坛,可以说我是在中轴线旁长大,这个展览让我倍感亲切。”宋慰祖认为,展览通过图文和视频,全面展示了名城保护的历史价值,这项工作意义深远。

  观看展览的同时,宋慰祖还从现场拿到一本特殊“掌中展”手册。这个手册是去年11月景山公园《中轴现实与愿景》主题展览的浓缩版。

  宋慰祖谈道,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通过此次的展览和手册,可以让更多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了解名城保护这项工作,进而促进名城保护的制度化建设。

  生长在过去崇文区的宋慰祖,对老北京城情感深厚。尤其是中轴线,在宋慰祖眼中,它是中国历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充分表达了“皇城居中、左祖右社”的中华文明制度特色,而向北延伸有长城、向南延伸有运河,更让中轴线呈现出“北边山、南边水”的宏阔历史风貌。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中也提到,要创设预先保护制度。那么,如何预见性地保护古都北京?宋慰祖谈道:“中国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历次文物普查难免存在遗漏,这就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预见性地发现并保护文物。”

  在宋慰祖今年《关于保护和利用京城古老会馆发展文化产业的提案》中指出,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在北京建有数百所会馆,主要分为工商会馆、文人试馆、行业会馆、殡葬义馆,它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风貌。但时过境迁,大部分会馆建筑荒废、改变用途,甚至陆续被拆除。如何保护好现存的会馆建筑,提案建议“以用促保”尽早介入,从而延长文物的寿命。

  他又以门头沟区的“东胡林人遗址”为例,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处距今约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经民盟中的专家教授呼吁,该遗址得到了当地政府、北京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的重视,有望升级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上述两个案例发生在我身边,都涉及到了文物的预见性保护。”宋慰祖说。

  宋慰祖指出,北京是一座古都,公众身在其中要建立历史观,虽然不可能人人都去修文物,但主动保护文物却是人人可为。“比方说一座古老的宅院,如何能在不影响生活的同时,做到对历史遗存的不拆、不改、不毁,这就需要每个人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身边的文物。”文/本报记者 崔毅飞

(责编:池梦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