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鲍聪颖)12月18日下午,在北京市“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健康北京建设专场上,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副主任(兼)钟东波介绍,2019年,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82.31岁,比“十二五”末的81.95岁增加0.36岁,孕产妇死亡率4.12/10万,婴儿死亡率1.99‰,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2.3%,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北京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持续优化 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1340所
钟东波介绍,“十三五”时期是首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年,首都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五年来,北京卫生资源和服务总量持续增长。2019年,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数11340所,比2015年增加915所,年均增长率为2.1%。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数从2015年的5.5张上升到2019年的6.2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15年的4.4人上升到2019年的5.4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由2015年的5.3人上升到2019年的6.1人。2019年,北京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总人次为2.64亿,出院435万人次,其中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为6829.5万。
钟东波表示,北京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持续优化。适应城市布局调整,积极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北京城市副中心、郊区、新城等资源薄弱地区转移和发展,天坛医院整体迁出核心区具有标志性意义,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均已建成并开诊。同时,严控公立医院单体床位规模,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交钥匙工程”有序推进,通过对口支持、技术合作、托管等多种途径支持优质卫生资源向河北张家口、廊坊、保定等周边地区延伸,提升了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全部纳入市属医院考核体系
钟东波介绍,北京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北京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平稳实施。2017年4月实施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医疗机构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设立医事服务费,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规范调整435项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2019年6月,实施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主要以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和规范医疗服务项目为重点,同时加强医疗保障的支撑作用。规范调整6621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2017年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以来,医药费用年增幅控制在8%左右。截至2020年10月,基层门诊量增幅连续43个月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呈现门诊服务向基层机构分流的态势,分级诊疗效果持续向好。2019年6月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至2020年10月,医药费用较同期减少12.4%,门急诊次均费用、出院例均费用实施当年分别增长0.6%、2.6%,实现15年以来费用增长幅度最低,每年节省费用13亿元。开展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和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2019年节省药费约15亿元,节省耗材费用约5亿元。
二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统筹推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财政补助占市属公立医院收入比例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支持了公益性功能。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三级公立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市属三级医院全部设立总会计师岗。实施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建立公立医院提质增效控费关键绩效指标管理体系,开展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评价;加强市属医院绩效考核与评价,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55项指标全部纳入市属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评价系统进一步科学规范。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更加完善。
三是中医药加速创新发展。制定颁布《北京市中医药条例》,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法制保障。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在3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中医馆,综合使用多种中医药技术方法服务群众。开展中医药健康乡村、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治未病和名中医身边工程等“四大工程”,组建了由2000余名中医专家组成的团队,为近200个乡村、社区的近200万居民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374个名中医团队每周到全市3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坐诊,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服务百姓。实施提升中医药质量专项行动和中医药标准化行动,促进中医药行业质量安全。推进全市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制定北京中医国际医疗服务规范,加快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京交会中医药服务贸易板块,签约交易额近30亿元人民币。
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核酸检测机构增至241家
钟东波介绍,北京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明显提升。疫情防控监测预警能力持续提升,监测预警网络更加健全,传染病报告、症状监测系统已经覆盖全市600余家医疗机构,已将7个交通枢纽和1014家药店作为监测哨点,冷链食品、生产经营环境及快递等人员常态化监测机制更加完善;全市组建了3600人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实行7×24小时应急值守,24小时内调查完毕;全市核酸检测机构增至241家,日检测能力达到73.8万份。
院前医疗急救体系逐步优化,出台了《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院前急救站点布局更加科学,急救呼叫号码实现统一,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联动和救护车快速通行保障机制基本建成,“十三五”期间,新建急救站点89个,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
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3+2”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布局进一步完善,储备负压病床近3000张,负压救护车增至115辆,14家市属医院17个院区发热门诊改造项目经验收目前全部实现开诊。鼠疫等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及防控能力建设项目基本完成,20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更加规范科学。
展望“十四五”,钟东波表示,北京将继续从多方面发力,包括落实健康优先战略、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健康北京战略、健全卫生健康法治体系、提升重点人群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推进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等,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