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门外大街吉庆里,毋庸置疑的黄金地带,谈笑有人尖儿,往来无白丁。人们从高耸的楼宇间穿行而过,早已习惯了“对此欲倒”的压迫感。抬头看看天,一场无名阵雨洗过的蓝天透着水晶的质感。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藏’了一间公立医院的牙科门诊。”在段成钢看来,22年的医疗资历并不算长,他心目中对标的榜样都是40、50年起步的。2017年,44岁的段成钢接手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五门诊部 成为了五个分部中最年轻的门诊主任。
祖籍辽宁,山西长大,天津读医,海南入行,北京立业——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牙医需要一个时间淬炼的过程,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多年,段成钢从医的初心源自他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敬畏与热爱。“论收入,其实在海南的待遇也不错,但做医生不能故步自封。我想学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然后为病人解决更多的问题。”
写字楼里的门诊门面不大,内里却曲径通幽,别有乾坤。分诊台、诊室、材料室、手术室、儿童治疗室……五脏俱全,井然有序。见到段成钢的时候,他刚好接诊了一位转诊过来的患者。“因为之前的牙髓治疗中给她遗漏了一根根管,导致她的咬合一直不舒服。”
尽管每个人都有牙齿,但人们对牙齿的精密性往往一无所知。疫情耽误了这位转诊而来的患者,症状因为“忍耐”反而加重了。对治疗方案进行简短沟通后,患者躺在牙椅上,助手摆出大大小小各类器械,段成钢也穿好医护服,戴好医用手套,一个“复杂根管治疗术”开始了。
清理、消炎、开髓,人类的根管细小难寻,段成钢不得不借助于显微镜和精密的器械。显微镜放大了牙齿内部细节,但寻找遗漏的根管依然耗费眼力。“一般常规治疗是3个根管,很多治疗不会再做第4个。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有90%的人都会有第4个根管。”
用时40分钟,一个医者的专注和耐心凝结在每一秒里。“我的专业是牙体牙髓,但在基层门诊部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医生。”摘下口罩,我们看到一张清隽的面孔,带着职业性的礼貌。“老百姓所说的口腔诊疗大致分有五部分:拔、补、镶、种,还有牙周。作为一名综合诊疗的医生来说都要有所了解和掌握。”
专业的成就感来自于“别人处理不了的,你能处理”。有一次,从天津转诊来一位患者,在治疗时有断针遗留在牙内,却无人能取出。“都知道我这边做得好,然后给我打电话,就转到我这里。”20多分钟,段成钢手到针除,连导师和同门都纷纷点赞,“就是通过别人来表扬你这个特别有成就感。”
“牙齿很重要。”在“牙洞”的隧道里,时间是不可逆的,“所以现在牙齿健康的一个指标是8020,即你80岁的时候还有20颗自己的牙。”全国爱牙日就要到了,你能做到吗?(记者:张莉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