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培育出的番茄品种有多少种?其中,在市面上常见的有哪几种?
番茄作为世界第一大蔬菜作物,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自2013年全球每年的番茄总产值接近1000亿美元。在我国,2016年1月 1日正式实施了新修订的《种子法》,其中明确了国家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登记制度,而番茄是进入了第一批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名录。所以目前在我国境内,国内、外科研单位、育种企业、育种个人共计登记育成的番茄品种有1078个。
番茄品种按类别分为杂交品种、常规品种。按照用途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加工番茄和鲜食番茄。按照果型果色划分,种类就多了,大果型的有红色、粉色、黄色还有绿色等。小果型的有红色、粉色、橘色、黄色、绿色、紫黑和彩条等。为了满足生产和市场等多方面需求,介于中间的中果型番茄也受到更多青睐。还可以按照果实形状分,比如有扁圆形、圆形、高圆形、长形、桃形等。
从目前番茄的品种选择来看,“番茄不如以前的好吃”这种观点是否成立?主要原因有哪些?
事实上,在番茄育种方面,各国的科学家都在不断发现和驯化番茄野生种、新品种选育的过程中不断努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市场对品质口感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关注点也从之前的单一重视产量、抗性等方面,转变为提升风味、口感与抗性产量相结合。
通过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番茄的好不好吃并不取决于糖分,其中果实中蕴含的少量挥发性物质反而对人们直觉认为番茄好不好吃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个蔬菜商品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了增加产量、长途运输和外表美观,育种家会着重改良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外观方面的基因。由于在现代育种过程过于注重产量、外观等商品品质,导致了控制风味品质的部分基因位点丢失,造成13种风味物质含量在现代番茄品种中显著降低,最终使得番茄口感下降。
为了实现长距离运输,很多瓜果类的蔬菜需要被提前采摘。而其中的物质转化过程其实还在继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后熟”,但是放到低温下基因功能就会受到抑制,后期的物质转化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冷链运输、冷藏处理虽然延长了货架期,但是也影响了口味。
基于上面的原因,大家才会觉得“番茄不如以前的好吃”。
品种不同如何影响口味的不同?主要表现有哪些?(口感、味道、外观等)。
简单的说不同的品种是为了适应不同的需求。比如加工番茄品种,主要会成为番茄酱、番茄汁、果蔬汁、番茄果干等加工产品的原料,种植地和生产加工地一般距离较远,所以加工番茄品种的最大特点就是外皮厚,耐运输。而且具有抗病性好,有的品种果型整齐还可以实现机械采收,降低人工成本。一般的加工番茄品种鲜食的口感肯定有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区别于加工番茄,人们对鲜食番茄品种的口感、风味其实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的鲜食番茄以常规品种和地方自育品种为主,就地消化对耐储运、货架期长等方面不多考虑,还以皮薄多汁为主。90年代之后,由于南北方市场周年生产的需求,鲜食番茄杂交品种更注重了耐储运、抗病性、抗虫害、抗逆性等方面,食用口感就降低了。21世纪初期,针对鲜食番茄品种品质的改良育种崭露头角,包括樱桃番茄的出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茬口的粉果型鲜食番茄、中果型鲜食番茄品种的出现,都极大的丰富了消费市场。
市面销售的番茄品种,经历了怎样的选择变化?
国内市场上,最初是大家院里自种的常规种番茄品种。逐渐有了番茄种植户、蔬菜种植集中地后,市场上的番茄品种主要出现在春季夏季。随着设施农业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南菜北运、北菜南输丰富了市场上的番茄品种。随着国家对农业园区的一些扶持和引导,一些大中型城市周边的休闲观光园区对番茄品种的选择种植也有影响。番茄作为颜色果型种类丰富、食用方法多样的蔬菜作物,不仅可以实现现场采摘,还可以配送、购买。所以,选择好吃的番茄是这些种植基地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