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老宋瓜园的餐桌上,主人宋绍棠一刀切开一个西瓜,咔的一声响,坐在桌子四周的人禁不住惊讶地叫起来:“呦!酥的”。“嗯,尝尝。”“唔,又甜又酥。”“这才叫西瓜呢。”客人一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一边竖起了大拇指,为宋绍堂,北京老宋瓜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点赞。
宋绍棠是土生土长的大兴人,是庞各庄镇南李渠村人,一提起他的家乡,老宋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庞各庄有几百年的种瓜历史,《析津志》中也有记载:“每年进上者瓜甚大”。可见,庞各庄西瓜的栽种技艺也是优良高超的。庞各庄地处净沙土地,水土适宜,西瓜呈墨绿色并有隆起的脉络而有“黑绷筋”之名,自金代起北京大兴的庞各庄西瓜就成为向历代皇宫进贡的防暑果品。老北京有句俗语“庞各庄的西瓜叫京城”,说的就是这种老北京百姓非常喜爱物美价廉的应时水果,每到夏天西瓜熟了,庞各庄的西瓜就由瓜农赶着马车一-车车地被送进老北京的果子市、千果店和后来的副食店。庞各庄的“黑绷筋”西瓜,皮薄、籽红、黄沙瓤,吃起来脆沙甜。相传慈禧太后就非常爱吃庞各庄的西瓜,而且能识别出哪块是庞各庄的。历朝的宫廷宴会也常用西瓜作为“冰食”赏赐众臣,所以北京人把庞各庄西瓜称为“贡瓜”。
解决了世界难题 蝉联13届瓜王冠军
老宋谈起他回乡种西瓜29年的“瓜样年华”,自豪地说:“其实这也是一种缘分。”1982年他没有考上大学,很自卑,不愿意跟父母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就开了一个家电维修的修理部。1988年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碰到了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的一个专家,想在庞各庄地区找一块土地作滴灌土壤消毒试验,解决西瓜不能重茬的问题,西瓜重茬当时是个世界难题,西瓜不能重茬连作,要隔八到十年才能再回到这块土地上种,当时老宋的父亲正好在研究这个技术,在自己家的同一块土地上,已经连续种了三年,而且每年不减产量,品质不下降,甚至有所提升。当时专家找到老宋家,就跟他父亲谈合作,一起共同种,第四年,看看到底能种多少年。于是,老宋为减轻父亲的负担,就帮着父亲每天按要求做记录,还在田里协助做一些工作,日久天长慢慢地产生了兴趣。用老宋的话说,也叫一种“缘分”。1990年,老宋关掉了两个修理部,回家陪老父亲一起种瓜。1993年开始建造日光温室。作为早春种植,1994年种第一茬早春西瓜的时候,赶上了“五一”开始上市,当时在整个大兴地区,甚至是北京地区引起了惊动,因为那个季节根本就没有西瓜。1997年开始连续参加西瓜擂台赛,每年获奖,蝉联13届“中国西甜瓜擂台赛”瓜王冠军,总结了一整套实用的高产、高质的种瓜技术。
不断创新发展
这些年,老宋还一直在西瓜产业当中在不断引进新的技术,不断地创新,应该说只有创新才有发展。2000年的时候开始引进小型西瓜,2001年注册了商标。在当时,一提起西瓜,就有“中国的西瓜看北京,北京的西瓜看大兴,大兴的西瓜看庞各庄,庞各庄西瓜看老宋”的说法,老宋瓜园就代表了全国的技术和水平。2003年建完园区后,在老宋瓜园做示范,让周边的农民进行参观学习,相应地再给一些指导。为了使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更好,老宋每年和南李渠党支部签订承诺书,包括西甜瓜销售、生产标准输出、专家技术指导。从2012年的时候开始,按照庞各庄镇党委政府的要求,成立了支部+协会的模式,组建“北京老宋瓜果专业合作社”,培训农民执行绿色、无公害西瓜生产标准。通过这些年党建的引领,支部+协会的模式逐渐成熟,带动了一大批周边农民,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种出了好的产品,再通过好的渠道和好的品牌推向市场,形成了当地的一个西瓜产业。目前,吸纳入社社员472户,土地受益面积达2200多亩,带动合作社瓜农年增收1500万元!在扶贫方面,与大兴区的对口帮扶区域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察右前旗市签了三年协议,从品种、技术到产品的销售,全程为当地服务,从扶贫入手帮当地脱贫。
农民的追求
老宋从光着脚穿上鞋到开上车,经历了农村、农业、农民几十年的巨大变化。他说,作为一名农民来说,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事业的一种执着追求,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它做好,他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第八届中国时代十大杰出企业家、60年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老宋,作为一代人的代表,他们的瓜样年华,就是要把老一代甚至上几代的种瓜的历史,区域的优势传承下来。引导和培养下一代瓜农真真正正地把整个大兴的西瓜产业传承下来。充分发挥西瓜节的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