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社工“民情日记”记录战“疫”点滴

2020年03月01日16:04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3月1日电(池梦蕊 李滢)“天天让别人不要出门,自己却天天出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几乎所有的社区工作者都听到过这句半开玩笑的话。但责任在肩,这场战“疫”,他们永远冲在最前。在北新桥街道前永康社区,陪伴社工一同“冲锋陷阵”的,还有一本本“民情日记”,记录了他们如何在居民身边筑牢第一道防线。

记录家长里短 “民情日记”走过15年

记录“民情日记”的传统,在北新桥街道由来已久。据前永康社区党委书记朱践明介绍,早在2005年初,北新桥街道九道湾社区党委、居委会将工作日记转换为“民情日记”,并逐步总结出了一套“民情日记”工作法,于当年11月在全辖区推广。几年来,北新桥街道努力将“民情日记”打造成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连心桥,社区党委、居委会“知民心,体民情,解民忧”的绿色通道。

前永康社区全体17名社工,人手一本“民情日记”。每本“民情日记”都有统一的封面,内页里则印有社区基本概况、所辖范围(胡同及门牌号)、所包区域简图等。社工们还用笔精心勾画出每个院落的平面图,管片内有多少户人家、流动人口数量、下岗失业人数、老年人数量……每一个细节在日记里写得清清楚楚。

前永康社区共有户籍居民2600余户、常住居民2100余户,辖区内有2条主要大街、3条主要胡同和10条支巷。社工们每天上班只要没事,都会去管片区域转悠一圈。一来二去,楼门院落里的情况全上了“民情日记”。

“记日记的方式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原始,但同时也是对良好工作模式和经验的传承。”朱践明总结着“民情日记”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不仅如此,朱践明表示,“民情日记”对社工来说,还是自我增能的有效方式:“日记中记录的为居民解决的实事,从中获取的工作精神、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总是能时刻鼓励大家坚持为老百姓干实事。”

开启“防疫”模式 社工奋战“疫”线

日记本再往后翻,便是社工们手写的入户日记,内容不一,既有每天的工作事项,也有工作总结,还有社工们的感悟心得;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文字记录、表格统计,也有现成照片,还有社工们的手绘插画。

而随着近期疫情防控工作的逐步推进,社区每一位成员的“民情日记”也不约而同相继开启“防疫”模式。

1月23日腊月二十九上午,北新桥三条一居民院内停进一辆湖北牌照车辆,居民对此反响很大。社区党委副书记白兰作为管片主任,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实地走访发现,车主并没在车上留下联系方式。社区民警经过查找核实了车主姓名、户籍地等信息,但依然没有得到联系方式。

于是,白兰一边继续寻找车主,另一方面在车上留下社区的联系方式。当日下午5时,车主主动与社区取得联系,告知其一家四口从湖北恩施来到北京亲戚家过年。社区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对其开展了相应工作,期间每一事项均被白兰记录在“民情日记”中,形成了完整的处置闭环记录。

同一事件的相关记录,也出现在了与白兰同时参与此项工作的社工范玥玥的日记中。“这也是分片包户制度的具体要求,两位社工同时下户走访,同一事件都会有各自的记录,方便在工作中互相补位。”白兰说。

日记图文并茂 见证暖心一幕

戴泓是前永康社区低保主任,每次为居民办理相关业务后,她不仅会在日记中详细记录过程,还会在旁边加以标注,对相关业务政策或办理流程进行梳理。

仔细翻看不难发现,戴泓的“民情日记”可谓图文并茂,除了详实的文字记录,喜欢画画的她还为自己的日记配上了各种插画——健康承诺书、飘扬的党旗、戴口罩的社区工作者、为居民比的红心。恰逢春节,自然也少不了火红的灯笼,浓浓的年味儿跃然纸上。

“2020年2月2日,初九,大雪又至。今天北京又下起了一场好雪。既然是瑞雪,就要兆丰年!”当天,就是千年一遇的“完全对称日”——“20200202”。这一天的日记中,戴泓专门用红笔,记录了一件发生在她和同事身上的暖心事——

“下午有件暖心事儿,融化了雪,更融化了心。12345派件,一位和我同姓戴的女士来电,希望能增加对一线下户社工的防护措施。她表示,每名社工后面都有一个家庭。‘你们很辛苦,更要保护好自己,你们安全才能让家人放心’。”

“负责接听电话的社工李颖当时就流下了眼泪。”戴泓回忆道,那天,在场的5名社工都深受感动。大家在社区门口拍了一张合影,戴泓将照片打印、裁剪后粘贴在日记内,还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大雪挡不住我们的火红热情。口罩拦得住病菌,遮不住我们美丽笑脸。”

(责编:池梦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