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13條舉措助力北京市服務型制造領航

數字技術賦能讓生產需求連成“一張網”

2025年04月27日09:06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13條舉措助力本市服務型制造領航

  本報訊(記者 楊天悅)日前,市經信局發布《北京市服務型制造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5-2027年)》,聚焦北京市高精尖產業,從發展新業態、提升創新能力、打造標杆示范、提升公共服務能力4個方面,提出13條舉措,全面優化服務型制造發展生態,構建與首都城市定位相適應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走進曲美順義工廠的生產車間,數控封邊、數控打孔、產品分揀等各條智能生產線正有序運轉。電腦設備上不斷響起提示聲——來自門店的訂單正實時傳輸到工廠生產系統,流水線上的工人根據不同訂單指令將板材進行分類。

  “這是我們的智能生產線,從消費者確認方案到工廠啟動生產,最快隻要8秒。”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智能生產線不僅能夠即時響應,還支持200多類產品的混合排產。

  曲美家居集團副總經理徐喆介紹,工廠通過數據驅動設計創新,已逐漸實現產品與個性化服務的深度融合。在消費端,用戶可在線參與720度實景設計,生成高清效果圖后直接對接生產系統。

  依文服飾同樣通過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實現了從3D量體到個性化設計的服裝私人定制全流程數字化服務,訂單、生產、質量數據全程可視化。“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大幅縮短了交付周期,也幫助我們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生產計劃,避免庫存積壓和資源浪費。”依文集團聯席總裁劉學鋒表示。

  服務型制造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路徑。近年來,伴隨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飛速發展,數字技術正加速賦能傳統制造業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市經信局信息軟件處處長趙祥偉表示,目前本市制造業已經圍繞高精尖產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集成電路等領域,逐漸形成集群效應。

  不過,傳統制造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時,常面臨用戶需求不透明、生產與市場脫節等問題。《實施方案》提出,下一步要利用數字技術形成創新服務新模式,通過物聯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體系和技術能力,將用戶的需求和企業實際生產制造連接成“一張網”,形成跨地域跨環節、以數據為驅動的生產能力。

  此外,生產成本高、定制化難曾是服務型制造的“攔路虎”。《實施方案》提出利用數據驅動決策,通過大數據技術挖掘海量用戶行為數據,預判市場需求變化,指導企業優化生產計劃,化解服務型制造所面臨的生產成本、數據孤島等問題。

  “我們判斷今年是AI智能體爆發的元年。”趙祥偉表示,下一步將通過政策組合拳,發揮軟件企業作為人工智能應用的主渠道、主服務商的作用,把人工智能企業、軟件企業和制造企業的實際需求和技術支撐能力緊密銜接,協同行業用戶、大模型廠商等各方力量,加快人工智能在行業的深度應用,讓更多企業通過服務化轉型具備更強競爭力,推動本市高精尖產業轉型升級。

(責編:尹星雲、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