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人機共跑”馬拉鬆
21.0975公裡賽道上的“飛躍”

昨天,全球機器人行業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南海子公園到通明湖信息城的21.0975公裡“半馬”賽道上。20支賽隊的人形機器人與跑步愛好者一起上演了全球首次“人機共跑”,金屬關節的嗡鳴聲與跑鞋摩擦地面的聲音相互交織,上演著技術和產業的“飛躍時刻”。
既是賽事也是測試
如同人類跑馬拉鬆前需要長期鍛煉,人形機器人跑馬拉鬆也得努力備賽,為實現跑完21.0975公裡的目標修煉內功、破解難題。
這是人形機器人首次在開放環境下的長距離耐力測試。“馬拉鬆是對其行走、奔跑、全身協同、具身智能等能力的最佳檢驗場景之一,也是對其可靠性、耐用性的一次綜合測試。”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說。
賽道全程約21公裡,涵蓋了平地、上下坡等多種復雜路況,這些都是對機器人本體、感知、運控算法等的全方位考驗,長距離還對續航能力提出挑戰。
面對挑戰,不同型號、性能的機器人選擇迎難而上。“這是個機會,平時很難有這樣一條路為機器人開放長距離測試。”昨天的賽場上,人形機器人“Orca”雖然沒有跑完全程,但領隊白兆洋依舊感覺收獲滿滿。如果不是備戰馬拉鬆,團隊很難注意到電機溫度超過80℃就會進入保護狀態、不工作了。這也是他即將破解的難題。
帶領“行者二號”收獲季軍獎牌的李清都從上海而來。他是機器人行業裡的“老將”。10年前,他研發的“行者一號”機器人持續行走了134.03公裡,創造了足式機器人行走最遠距離的世界紀錄。“此后十年,我們又嘗試了多種技術方案,解決了雙足機器人的續航問題。”他說,此次參賽的“行者二號”可以實現6小時動態續航。
這次參賽,“行者二號”從結構到算法都進行了升級。比賽前夜,機器人突然出現機械故障,團隊一直排查到開賽前,連覺都沒睡就直奔賽場了。“雖然從開始准備到參賽隻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但我們的機器人的確成長了。”“行者二號”領隊甘文聰說。
其實,每台機器人都是在一個個難題的破解過程中日漸“茁壯”。
京產機器人包攬冠亞軍
“沖線那一刻感覺所有的辛苦都沒有白費!”誕生在北京的人形機器人“天工”以2小時40分42秒的成績奪冠時,它身旁一直有位身體健碩的領航員——賈寧,全程陪它跑下來。
賈寧身上裝著信號發射器,“天工”跟在他后面奔跑。“天工”並沒有像很多賽隊一樣使用遙控操作的方式,而是選擇了更有挑戰的“跟隨奔跑”,也就是通過無線領航技術完成跟隨導航和長程路徑規劃,機器人自主實時調整奔跑方向和速度。備賽過程中,他一直陪著“天工”一起訓練,眼看著它跑得越來越好,“我為它奪冠感到高興,這是人類進步的一大步!”
“天工”誕生在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2023年,本市籌建國內首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僅用4個月,“天工”就以“擬人奔跑”的姿態亮相了。后續這一年,它的本領越來越多,實現雪地等復雜地形快速通行、百級以上大高差台階持續攀登。
另一家北京機器人企業鬆延動力研發的N2機器人組建了兩支賽隊,分別獲得亞軍和完賽獎。賽隊裡的工程師大多是年輕的“90后”“00后”,點子多、辦法也多。“備賽的這一個月,大家都熬夜,每個人都不把問題拖到第二天才解決。”該公司算法工程師覃幫羽說。此前,這樣的創新節奏讓N2僅用時三周就“解鎖”了連續空翻的高難度動作成為“網紅”。
包攬冠亞軍不是巧合。這場馬拉鬆也是北京機器人產業的“階段考”。“北京人工智能大模型、多源信息感知、人機自然交互等前沿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也推動機器人加速向高階智能化躍遷,人形機器人運動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迭代速度。”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跑”進百姓家仍需時日
跑上了馬拉鬆賽道,能不能再跑進百姓家?
賽后,多個人形機器人賽隊透露,目前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展示等領域,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入戶干活還得再等等。“機器人跑步過程中還得換幾次電池,因此電池續航能力需要增強。”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說,下一步將迭代運動控制能力和上半身操作能力,真正讓機器人能夠走入生活,幫助人類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甚至是代替人類完成一些危險工作。
當“天工Ultra”在路上備戰馬拉鬆的時候,最新一代的“天工2.0”已在研發沖刺的關鍵階段。“天工2.0”除了擁有極強的運動能力,還具備自然交互、任務精准規劃、雙臂協同靈巧操作、多技能執行等能力,能廣泛應用於制造、物流分揀、特種作業等多領域執行任務,甚至走進家庭。
李清都也瞄准了工業、養老等場景。“我們希望探索如何讓機器人更高效地調整步態,適應不同地形、坡度、氣候,最終推動產業化。”他說,實驗室的技術突破需要產業化落地,這才能真正改變現實生活。
在早期投資人眼中,現階段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也不成熟,缺少配套廠商。首程資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說,現有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的零部件應用到人形機器人上,會存在發熱、能耗高、穩定性差等問題,需要一體化關節、結構設計、算法適配等綜合改進,“希望馬拉鬆賽事可以促進整個人形機器人行業快速迭代。”(記者 曹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