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北京亦庄開跑

2025年04月19日11:06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4月19日電(記者池夢蕊)4月19日7點30分,20支人形機器人賽隊與人類跑者共同站在北京亦庄全程21.0975公裡的賽道上。隨著一聲槍響,全球首場“人機共跑”半程馬拉鬆賽事正式開跑,讓全世界為之矚目和驚嘆。

這場賽事邀請了全球機器人企業、科研院所、機器人俱樂部、高校等創新主體的人形機器人參賽,不僅為馬拉鬆賽事注入了新活力,也開啟了人機協同競技的新篇章。

賽道人機共跑,打造最美馬拉鬆路線

據介紹,本次比賽採用人機共跑賽道的模式,人類選手賽道與機器人賽道共用,但分屬不同賽區,這種模式對機器人而言,在環境適應、地面應對以及通信等方面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在全球范圍內也是首次。

賽場上,人類跑者與“鋼鐵跑者”們從南海子公園一期南門出發,途經泡桐大道、文博大橋、通明湖公園等網紅打卡地,最終到達通明湖信息城。

“要打造一條最美的馬拉鬆路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全說,機器人和選手們將在前行過程中,感受到“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風在春季的別樣風光,也能在文昌大道一睹各大企業的風採,穿過最具夢幻的泡桐大道,充分領略“一城花海,兩側紫韻”的風景。這一匠心獨運的設計,完美詮釋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深度融合,更實現了人文精神與自然之美的和諧共生。

長距離耐力測試,“鋼鐵跑者”們各顯“神通”

據介紹,這是人形機器人首次在開放環境下的長距離耐力測試。每個參賽機器人須具備人形外觀,實現雙足行走或奔跑,禁止輪式結構﹔控制方式可選手動遙控(含半自主)或完全自主。參賽團隊需確保機器人安全合規,嚴格遵守比賽線路與規則。

為確保更多機器人能夠順利完賽,參賽團隊在比賽過程中可以更換電池,也可通過更換機器人以接力形式參加全程比賽。賽道沿線還設置了多個補給站,提供電池更換、機器人維護及數智醫療等后勤保障服務。

賽事除設置冠亞季軍之外,還設置完賽獎、最優耐力獎等系列獎項,並准備科技創新研發獎勵,激勵機器人研發團隊的創新突破。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表示,“本次大賽我們秉持‘參賽即勝利,完賽即英雄’的理念,畢竟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個測試驗証平台。21公裡的長距離測試以及不間斷奔跑,對機器人的多項技術都是巨大挑戰。”

據介紹,賽事通過動態路況與復雜環境,能夠全方位檢驗機器人在運動控制、環境感知和能源管理等核心技術能力,對其性能提出多維度挑戰:既要應對長距離續航,也要在坡道、轉向等復雜路況下實現靈活運動。這也是眾多機器人企業、科研院所等機構報名參賽的原因。

值得關注的是,為了適應長距離奔跑,有的參賽機器人會採用特殊設計。在更換電池環節,部分機器人具備不關機就能更換電池的特殊功能,以此提高續航能力。在材料選用上,為實現更輕量化且更耐用的目標,賽隊也會進行獨特設計。有些機器人還會採用穿鞋的設計,而有些則會在腳底安裝耐磨設備,目的都是為了適應特殊地面狀況。

參賽隊之一的“天工隊” 發言人魏嘉星介紹,主力機型 “天工 Ultra” 經輕量化設計與算法優化,搭載自主研發的慧思開物智能平台,通過大量室內外測試,力求實現擬人化穩定奔跑。“行者二號隊” 總負責人李清都坦言,他們參賽目標不僅是獲獎,更希望展示仿生驅動優勢,推動人形機器人高效、自然發展。

人機交互共融合作,未來產業發展新起點

去年,北京亦庄半程馬拉鬆賽賽場上,人形機器人“天工”在起點為選手“加油打氣”,還與參賽選手一同沖過終點,成為賽事的一大亮點。今年,人形機器人賽隊們“齊頭並進、一馬當先”的盛況,更加大放異彩。

人形機器人踏上賽道奔跑,看似一小步,實則是科技和產業發展的一大步。梁靚介紹,人類挑戰馬拉鬆是挑戰身體極限,而機器人跑馬拉鬆則是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起點。這次比賽致力於打造一個合作交流的平台,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

當前,機器人產業已進入產業爆發期。北京經開區正全力打造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新城,已形成產業鏈完整覆蓋、生態體系健全完善、應用場景開放多元、強化全生命周期服務賦能四大顯著優勢。目前集聚了安川首鋼、智同精密等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生態企業300余家,打造了核心零部件+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物流機器人“1+6”產業體系。機器人產業鏈規模超百億,佔全市的50%,是北京市重要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和世界機器人大會的永久會址。在具身智能領域,亦庄率先布局了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為代表的創新平台,落地以小米機器人、優必選等龍頭機器人本體企業,以星海圖等為代表的頭部具身智能企業,清能德創、靈足時代等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企業,基本形成覆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到應用場景的具身產業鏈體系。

梁靚表示,從跑贏賽事到跑通產業鏈,這是對人形機器人行走、奔跑、全身協同、具身智能等能力的最佳檢驗場景之一。通過創新設計的專業規則與人機協同機制的探索,可有力加速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現實世界,撬動人形機器人藍海市場。

(責編:李博、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