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項成果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45歲以下青年獲獎者佔比超60%

基礎研究獲獎成果數量明顯提升,獲獎者中45歲以下青年佔比超60%,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昨天,全市科技大會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19位科學家、196項成果折桂,展現一份亮眼的北京科技創新成績單。
基礎研究類獲獎比例達26.5%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活水,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19位科學家、196項成果獲得2023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其中,基礎研究類獲獎成果佔比達26.5%,較上一年度有明顯提升,為構建北京原始創新策源地筑牢根基。
同時,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大型復雜構件制造、量子級聯激光器等重大科技成果集中獲獎,大型粒子加速器、遙感氣象衛星等“國之重器”也接連取得突破,為北京打造全球主要創新高地、發揮首都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提供科技力量。比如,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的“大型復雜構件高效高質量制造關鍵技術及裝備”項目,破解了超大、超重、超精等復雜構件的制造難題,將促進京津冀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與升級。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大型粒子加速器多頻段高性能超導腔系統自主創新研發及工程應用”,多項核心技術已在懷柔科學城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先進光源研發與測試平台等大科學裝置中應用,提升了懷柔科學城的科技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企業發揮創新主力軍作用
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雙旋翼無人直升機、移動終端影像系統……獲獎項目中,企業作為前3單位參與完成的項目實現連續5年超半數。在京科技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
清航裝備董事長李京陽等人研發的“大載重比高穩定性交叉雙旋翼無人直升機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要讓兩套高速旋轉的槳葉在飛行中不打架,從飛起來到飛得穩、飛得好,最終飛得可靠,李京陽團隊走了9年。在寒冷缺氧的高原、炎熱干燥的戈壁灘等極端環境下,他和其他4位創始人堅持試飛產品。
2020年底,他們投中了國內消防領域工業級無人直升機採購的第一標。在剛剛閉幕的中國航展上,清航裝備又發布了最新款機型——有效載重達600千克,續航時間超10小時,可廣泛適用於各類極端應用場景。
這只是一個縮影。越來越多類似的科技企業在北京涌現,積極整合創新要素,集聚創新資源,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青年人才產出重要科研成果
青年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先鋒和中堅力量。全市科技大會上,高層次青年人才成績斐然。所有獲獎者中,45歲以下的青年佔比超60%。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孫瓊今年42歲,獲得了杰出青年中關村獎。多年前,她就大膽地向國際標准化組織主席推薦了該公司制定的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過渡方案思路。之后,她一直致力於讓業界接受該方案。
“有機會牽頭這項工作,感覺很幸運也很感激。最終,我們把互聯網協議的‘中國標准’推向了世界。”孫瓊說,北京正朝著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的目標邁進。她和團隊也將持續建設雲網智能化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智能大腦——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技術基座之一。“簡單地說,它能為用戶提供更加彈性的服務。隨著技術的發展,大家能像用水用電一樣,隨時方便地使用雲網服務。”
北京梟龍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史曉剛是一名“90后”,帶領團隊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光柵波導顯示光學器件低成本、高質量的批量制備,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隨著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將挑大梁、擔重任。(記者 劉蘇雅)
獲獎名單
方忠、湯廣福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陳愷、張振雷、孫瓊、杜強等8人榮獲杰出青年中關村獎﹔博思維克、本諾伊·帕克丹姆等9人榮獲國際合作中關村獎。
52項成果榮獲自然科學獎,包括一等獎13項,二等獎39項﹔24項成果榮獲技術發明獎,包括一等獎6項,二等獎18項﹔120項成果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包括一等獎31項,二等獎89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