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台上0元輕鬆下單 “先用后付”支付方式套路多
“雙11”落下帷幕,不少消費者卻在不知不覺中“0元”直接下單,后續收到扣款信息才發現開通了電商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付款方式莫名變成了先用后付”“先用后付開通容易取消難”等話題登上了熱搜榜。
業內呼吁,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可以“一鍵開通”也能“一鍵關閉”,消費者要謹防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帶來的風險。
默認就能支付引吐槽
“0元下單,貨到扣款,支付體驗很絲滑。”在某電商平台視頻號下單的李女士最近使用了“先用后付”功能,並決定以后繼續使用這種新型支付模式。不過,更多受訪消費者反饋稱,先下單后還款的方式暗藏不少套路。例如默認付款方式莫名其妙變成“先用后付”,不用輸密碼、刷臉或刷指紋確認就能直接支付。
記者嘗試在某電商平台購買一份商品,商品頁面右下角標注了金額和“支持0元下單 去購買”的字樣,點擊后頁面最下方提示“0元下單,確認收貨后再付XX元”,再次點擊后就完成了購買,整個過程僅需數秒。隻有將支付頁面向下拉到最后,消費者才能看到多種支付方式,不過平台默認勾選的,依然是排名在最靠前的“先用后付”。
“先用后付”的開通按鈕普遍設置得很顯眼,很多消費者反饋無意間就開通了,但要取消的話並不容易。記者登錄各平台發現,消費者如要關掉“先用后付”一般要進“我的”再點擊“設置”,找到類似“支付”或“錢包”選項后才能關閉。記者下單后立即嘗試關閉該功能,系統還會提示“存在履約中的訂單暫無法關閉”。
誘導消費存隱憂
在某投訴平台上,記者以“先用后付”作為關鍵詞搜索,彈出9000余條投訴信息。默認開通、退貨難、下單后隨意改變價格、誘導分期付款等成為投訴“重災區”。
“預售金額隻支持‘先用后付’,平台不支持直接付,但是尾款部分就得直接付款,感覺莫名其妙。”樊女士“雙11”期間購物的支付體驗讓她有些不愉快。甚至還有網友反饋,在一家電商平台購買羽絨服,下單時顯示449元,但在運輸途中,在買家不知情的情況下商品價格上調了,收貨后需要支付799元。
更多受訪消費者對先用后付的“無感”支付體驗感到困擾。吳女士說,她購買東西時並不需要“先用后付”,但支付時默認開通,自動收貨后一段時間會發現賬戶多了好幾筆扣款。可她並不記得這筆錢何時花、具體買了什麼。“感覺不安全,花錢時沒感覺,被扣款時很突然。”她的觀點代表了部分消費者的心聲。
對於很多搞不清規則的消費者來說,“先用后付”也帶來不少麻煩。有網友發文稱,一覺醒來爺爺“先用后付”買了54樣東西,求助網友是否可以退。還有不少家長說,由於平台默認“先用后付”,孩子用手機亂買了很多東西,驛站裡都是自家包裹不說,后續還產生不少違約金和逾期費用。
一鍵開通也要能一鍵關閉
電商業內人士介紹,“先用后付”的確有其獨特的優勢,提供了更長的付款周期又免除了利息費用,申請方式高效、簡便,適合沒有信用卡或不喜歡信用卡服務的人群。但使用時能“一鍵開通”,取消按鈕卻“躲貓貓”,無形中剝奪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和知情權。
“電商平台不應該通過技術手段代替消費者思考並做決定,要告知消費者開通的風險和不利因素。”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平台不應通過默認勾選或其他方式誤導消費者開通,可以採用彈出窗口或紅色加粗等方式醒目提示,將是否開通的選擇權明明白白交到消費者手中,並且要提供便捷的關閉模式,讓消費者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自主選擇。
今年7月1日起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重點細化了經營者在網絡交易、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義務,在陳音江看來,這對經營者合法依規地提供“先用后付”等功能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先用后付”要能“一鍵開通”也要能“一鍵關閉”,才能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增加電商平台的誠信度。
多地消保委近期都收到了關於在網購中“先用后付”的投訴。江蘇省消保委特別提示,消費者在選擇“先用后付”時,應充分考慮自己的財務狀況和消費習慣,警惕由此產生的過度消費和信用風險。家長們更要引起重視,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這項功能的監管。本報記者 潘福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