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新生記:韌性更強 鄉村更美 人心更齊
重建后的水峪嘴村航拍。 人民網 李世奇攝
深秋的北京門頭溝區,山巒起伏,層林盡染。走進妙峰山鎮水峪嘴村,一棟棟灰瓦黃牆的兩層小樓整齊排列,外牆上的古詩與繪畫勾勒出“詩畫鄉村”新圖景……
去年,門頭溝區遭遇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受災嚴重。2023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前往門頭溝區實地了解災后恢復重建情況。
一年過去了,記者日前回訪門頭溝區,一路觀察、採訪、記錄當地災后新貌。
建設韌性家園
安全應急小屋。 人民網記者 李博攝
穿過水峪嘴村往京西古道上走,一間安全應急小屋坐落在半坡處。小屋裡,淨水裝置、急救物品、取暖設備、儲能裝置等一應俱全,能滿足周邊居民約兩周的基本生活需求。
“小屋既能滿足村鎮日常使用,又能在緊急情況下迅速轉換為應急場所。”安全應急小屋工程師胡鈺寬介紹,村落若再發生電力中斷、通信失聯等情況,通過小屋就可及時與外界取得聯系。
在門頭溝區韌性家園建設中,推進“平急兩用”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重點,可大幅縮短應急救災響應時長。
“平急兩用”基礎設施也包括像學校這樣能起到臨時避災作用的場所。在去年的洪災中,妙峰山民族學校就成為守護百姓的“安全島”。
2023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裡。習近平指出,“你們學校在這次防汛抗洪中成功避險,而且很好發揮了‘安全島’作用,要用好這一生動教材,開展安全教育,提升孩子們的安全意識和避險能力。”
一年多來,學校一直致力於探索建設“平急兩用”校園“安全島”:
教學樓內,教室名牌採用雙面設計,平時是“一年級一班”,應急時就變成了“應急安置室一”﹔安全體驗課堂上,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使用智能設備學習涉水避險等技能,還相互配合練習創傷包扎……
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心肺復蘇等知識。 人民網 李世奇攝
妙峰山民族學校校長王蕾說:“小型安全演練已經和我們課間活動融在一起,孩子們在課間就可以接受防踩踏、消防滅火等訓練,學習應急避險技能和安全知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避險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妙峰山民族學校是門頭溝區探索建立“平急兩用”校園“安全島”的一個試點。未來,在門頭溝山區,每個鎮街將建設至少1個校園“安全島”,以應對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災害。
韌性,是面對各類災害時的預防、響應和恢復能力。提高預報、預警信息的准確性和可靠性,是提升防災救災效率的關鍵。一年來,門頭溝區建成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筑起了由氣象衛星和測量雷達、雨量站、水文站組成的“三道防線”。
走進王平鎮韭園村,一條行洪溝道從村中間穿過,溝道旁建起了山洪預警站,通過雷達水位計能實時監測水位,當溝道水深達到1.15米時,會自動提示群眾准備轉移,水深達到1.7米時,會提示立即轉移。
應急通訊能力也是韌性家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韭園村中心,一根白色的廣播杆上寫著“北京市應急廣播”字樣,頂端裝有喇叭、光伏板、接收器等,村廣播室裡還配備了衛星電話、短波電台。這套應急廣播系統可在斷電斷網的極端條件下,保障通信和應急信息播送渠道暢通。“我們村廣播室的設置也採取平急結合的理念,平時服務村裡各項事務,汛時成為山村與外界信息溝通的中轉站。”工作人員說。
共筑溫暖家園
在去年的洪水中,受災的大部分村民家裡供暖系統遭到損壞。“去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家,專門詢問了家裡面取暖的情況,特別關心我們受災群眾如何溫暖過冬。”水峪嘴村村民李盟記憶猶新。
走進李盟家,屋裡干淨整潔,牆上的燃氣壁挂爐還是嶄新的。
“政府在取暖工程中實施補貼政策,每一家都更換了取暖設備。”李盟說,打開供暖設備,家裡溫暖如春。
工作人員調試取暖設備。 周濤攝
韭園村裡的基礎設施也恢復如初。入冬前,韭園村對電採暖設備進行了巡檢和調試,保障這個冬天村民能正常使用。
“我家新安裝了清潔地暖,打開設備,室溫能達到二十多攝氏度,腳踩在地上都是暖的。”韭園村村民蘇勇臉上揚起了笑容。
“我們要求相關鎮設立維修站點,儲備足量的設備配件和小型應急取暖設備,確保村民溫暖過冬。”門頭溝區農業農村局綠色發展部干部魏馨表示,目前,全區已累計完成129個村庄的冬季清潔取暖改造。
截至目前,門頭溝區累計向49635人發放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金3275.91萬元,完成9230戶(宅)受災農宅評估,3714宅房屋“應修盡修”,出台災后就業“暖心十五條”等措施,幫扶3684名受災群眾就業。
打造詩畫鄉村
沿河口新村。 周濤攝
青灰色的外立面,“就地取材”的石牆……走進沿河口新村,一座座嶄新的二層小樓錯落有致。去年洪災中,齋堂鎮沿河口村96戶村民房子被洪水浸泡,淤泥倒灌。根據災后重建政策,沿河口村整體搬遷。作為異地重建安置試點,沿河口新村由“國家卓越工程師”薛峰設計,採取裝配式建設模式,實現嚴寒天氣環境下60天建成交付。
新居每戶都有一間作為獨立的民宿客房,靠近街道的房間可用來經營農家樂和特色農產品,村內街巷也都規劃成了步行街。
薛峰說:“通過打造詩畫鄉村,實現村民在核桃樹下看星星,在石頭村裡觀山景,同時帶來可持續的收入,吸引村民回鄉安居樂業。”
水峪嘴村幸福廣場上,村民郝波和老母親享受著休閑時光,不時有汽車穿過古道入口,駛向山上的京西古道景區。
景區恢復了開放,游客又回來了。今年“五一”和“十一”假期,京西古道景區共接待游客近4萬人左右,“五一”期間接待游客更是同比增長43%,水峪嘴村黨支部書記胡鳳才臉上露出了笑容。
但他表示,災后重建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接下來水峪嘴村將結合山水、農耕、懷舊文化,重建集觀光採摘、大地藝術等於一體的農耕文化體驗園,並將重建冰淇淋廠,為景區景點開發多種口味文創冰淇淋。“我們還准備利用閑置房屋打造一批主題鮮明的精品民宿,建設能提供400張床位的個性化養老項目,帶動村民就業和村庄發展。”胡鳳才說。
作為村裡的社保專員,李盟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災后重建工作。她說:“比以前更忙了,但充滿希望。”(實習生段博添參與採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