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門頭溝災后恢復重建:交付新居改善設施 發展產業促進就業

2024年11月13日08: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交付新居改善設施 發展產業促進就業

  門頭溝區齋堂鎮沿河口新村。 本報記者 王 洲攝

  11月,京西門頭溝一片初冬景象。從妙峰山鎮水峪嘴村村口眺望,重巒疊嶂,平靜安然。在村裡的京西古道景區門外,一塊紀實照片牆還記錄著去年夏天的那場洪災。“想起來仍是心有余悸,但這一年多村裡恢復得不錯。”村民李盟說著,帶記者在村裡轉上一圈。

  村口,去年被沖垮的道路已經修復,河邊銀杏金黃﹔阡陌村道今年夏天迎來“四線入地”,比去年冬天平整不少,石板磚凸顯著京西古村的韻味……水峪嘴村的變化很快,諸多變化正是門頭溝區災后重建工作的縮影。

  “我們按照‘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在暖心為民、安全韌性上下功夫,全力建設安全宜居美好家園,全力為區域長遠高質量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北京市門頭溝區委書記喻華鋒表示。

  恢復重建基本完成

  駕車從門頭溝城區進山,妙峰山、王平、雁翅、齋堂、清水……一鎮接一鎮經過,山路彎彎不好走,但比起去年,已經少了施工塵土和坑窪顛簸。

  今年5月底,門頭溝區道路救災恢復重建工程全部完成:109國道,路面平整度明顯提升﹔永定河上,新的青白口橋比老橋結構強度更高、過水面積更大,泄洪能力大幅提升。同時,門頭溝區還如期完成28條中小河道疏通加固,160公裡供水管線、1628個通信基站的修復和建設工作。而在此之前,轄區內的三家店攔河閘水毀修復工程也已完工。

  災后恢復重建成效,在基礎設施的更新,更在百姓安居的點滴之間。

  一年多來,門頭溝區完成9230戶(宅)受災農宅評估,實現需修繕的3714宅房屋“應修盡修”。今年入汛前965宅原址重建房屋建設全面完成、異地重建安置項目全面啟動。

  齋堂鎮沿河口新村正是其中一個異地重建安置項目。“村子在洪水中受損嚴重。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后,也考慮到今后防災效果,我們整村重建在村東南的一處高地上。”沿河口村黨支部書記唐巨輪介紹。

  建新村,要快也要美。為了早日交付新居,新村採取裝配式模塊房工藝,不僅最大程度避免冬季施工限制,也兼具抗震、防水、保溫特點。今年初,新居已全部交付,村民們陸續開始裝修。為了實現宜居樂居,新村由責任規劃師、建筑師全過程參與指導。“我們保留村子的原樹原石、原有風貌,打造‘景村融合’的生活場景。”項目總建筑師薛峰說。

  最近這些天,門頭溝區農業農村局綠色發展部干部魏馨很忙碌——今年的取暖設備巡檢又開始了。“我們不但開展設備巡檢,還要求相關鎮設立維修站點,安排維修人員,儲備配件、小型取暖設備。入冬后接到採暖季維修類工單,要確保2小時上門、4小時解決問題。”魏馨說,“門頭溝地處山區,今年是‘一年基本恢復’后的第一個冬天,我們努力確保群眾安居、暖居。”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山洪即將發生,請立即轉移。”天氣晴好,王平鎮韭園村的一處“山洪現地聲光預警站”卻警報不停。原來這是一場正在進行的預警監測演練。“預警站的雷達水位計能實時監測水位,當溝道水深達到1.15米,可自動提示民眾准備轉移﹔當水深達到1.7米時,則播報立即轉移。”工作人員介紹。

  距離預警站不遠的一處高地上,則是一間“安全應急小屋”。面積僅10多平方米,小屋卻有大用:屋內安裝的直飲淨水器,每小時可以淨化處理200升水,滿足應急狀態下100人需求﹔配備石墨烯供暖材料,通電后能為房間供暖﹔屋頂的光伏發電設備可以向小屋中的用電設備供電,若是遇上陰雨天還有柴油發電機可以“兜底”電力供應……“去年災害發生時,通信中斷是大問題。安全應急小屋配備了兩台衛星電話,可以24小時接打。”門頭溝區科委發展規劃科科長姜華介紹。

  積極建設應急通信堡壘基站,構建“京西哨兵”監測預警指揮調度平台……門頭溝區以“中災正常、大災可控、巨災可救”為目標,構建山地城鎮綜合災害防御體系,完善山區“三橫五縱”、新城“七橫三縱”的路網布局,形成互聯互通的主輔生命廊道,切實提高防汛抗洪、防災減災能力。

  對防災減災知識的科普從學校走向街道和村庄。門頭溝區災后已累計開展各級各類培訓99場次1.39萬余人次,在210余個村、社區等場所開展防汛安全教育活動500多場。

  “我們著力抓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今年9月15日,汛期正式結束,全區安全度過汛期。”門頭溝區應急管理局應急管理科科長朴新宇說。

  奔向更加美好生活

  什麼是美好生活?“無災無害,有事干,有錢賺。”在齋堂鎮黃嶺西村的一處工地,村民曹寧回答得很干脆。過去,他靠在村裡打零工過活,可去年村裡遭災嚴重,零工沒了,讓他一時犯了難。“好在村裡給咱‘派了活’。”曹寧如今在村裡在建的旅游服務中心做幫工和司機,工資日結,時間靈活,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

  門頭溝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薛鳳敏介紹,災后門頭溝區相繼推出就業“暖心十五條”,啟動“以工代賑”,為受災群眾量身定制就業服務,開發了保潔、維修、消殺、清淤等多種類崗位,幫扶3684名受災群眾就業,既充實了災后重建的力量,也為受災群眾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門頭溝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540元,同比增長7.5%。

  就業的政策保障是美好生活的基石,交通的升級則延展了美好生活的上限。今年7月1日,京蔚高速(北京段)正式通車。從繞山走到穿山過,從西六環軍庄立交駕車至靈山原本2小時的車程如今減至45分鐘。

  妙峰山鎮炭廠村神泉峽景區最近客源不斷,黨支部副書記付尚華期待著冬天旺季的到來:“景區帶動全村68人就業,希望大家都來看看壯美的京西冰瀑。”本就是“網紅”的齋堂鎮爨底下村更火爆了,返鄉創業的韓永聰經營的爨灶社爨文化主題餐館,工作日下午1點多還在翻台迎客,周末客流比高速開通前增長三成以上﹔不遠處,柏峪村已經在村裡停車場建好了電動汽車充電樁,隻待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品味長城文化﹔地處大山最深處的清水鎮也熱鬧起來,傳統的“長桌宴”、別具特色的“村晚”吸引八方游客……日子重回正軌,大家的信心一天比一天足。

  “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長遠、科學規劃,把恢復重建與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把門頭溝建設得更加美好。”門頭溝區區長呂晨飛說。(本報記者 王 洲)

(責編:李博、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