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古樹見証城市“溫度”
古樹位於副中心站樞紐工程建設工地上。 人民網記者 李博攝
北京通州大運河畔,亞洲最大的地下交通樞紐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以下簡稱副中心站樞紐)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工程將於今年底主體基本完工,明年具備線路接入條件。
工地一隅,一棵古槐樹高大巍峨、枝繁葉茂,見証著樞紐工程所在地楊坨村的滄桑巨變。
提起這棵古槐,年屆80歲的楊坨村老支書周萬海滔滔不絕:楊坨村位於北運河東岸,古槐就長在沙坨上,樹齡有350年,樹干直徑6米,樹冠直徑30米,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為它配發了一級古樹的紅色銘牌。這棵古槐一直陪伴村民的生活,為鄉親們遮陽擋雨。
郭寶珠經常去工地看望老槐樹。 人民網記者 李博攝
站在樹下,村民郭寶珠記憶的閘門瞬間打開了:“我家就在老槐樹北邊第二排房第二家。這老槐樹十幾個人才能抱得過來,裂開的樹皮就像老人臉上的皺紋。七八月間,槐花開得鋪天蓋地,連空氣都是香的。我小時候就和小伙伴在樹底下扑蝴蝶,還鑽樹洞捉迷藏……”
歷經百年風雨的古槐樹,承載著村民們對家鄉和童年的記憶。
2019年,副中心站樞紐開工建設。當城市建設遇上百年古樹時,處於重大項目建設工地中的古樹將何去何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把古樹這一記錄自然生態變遷的“活化石”、承載民族歷史記憶的綠色“國寶”保護好?樞紐工程建設方、通州區園林局、楊坨村鄉親們坦誠交流,一起為古樹制定了個性化的養護方案。
為古樹配置的觀測設備。 人民網記者 李博攝
通州區園林局對古樹及其周邊環境進行整體保護,通過修復破損的樹洞、為樹枝設置支撐、修建通氣孔、整理樹冠、改良土壤等一系列保護措施,延緩古樹衰老,促進古樹生長。
建設者定期巡視古樹。 人民網記者 李博攝
施工方在施工建設中遵守生態優先原則,圍繞古樹設置雙層圍擋,形成緩沖隔離區。吊裝運輸時,盡量避開老樹所在區域。在老槐樹附近作業時,建設者一旦發現根系,就及時與設計方、園林部門溝通,避免誤傷,盡最大努力減輕對古樹的擾動。
項目部增強全員保護意識,古樹周邊禁止動火作業以及堆放可燃易燃物,設置專用消防管道和消火栓,還派專人定期巡視,為古樹安全保駕護航。
“我們在保障重大工程建設的同時,全力保護好珍貴的古樹名木資源,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和諧共生。”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四級調研員楊文成說。
老村蝶變新樞紐,古樹存續守鄉愁。經過悉心呵護,古槐得到了妥善保護,主根、側根蒼勁有力,猶如龍爪牢牢抓住大地。
郭寶珠和村民們的心放了下來。“我覺得老槐樹比以前更茂盛了。隻要樹還在,我就知道我的家在哪兒。”她動情地說。
“古樹是大自然的饋贈,副中心站樞紐開工5年了,工地上的這棵古槐樹被保護得很好,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為當地留下一份鄉愁,體現了建設者對城市副中心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的尊重、珍視、保護和傳承,把習近平總書記‘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囑托轉化為具體行動,形成風尚。”中建四局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經理詹立偉表示。
如今,古槐樹矗立於楊坨村回遷的紫運南裡小區西側。交通樞紐將依托古樹,在換乘連廊、步行通廊旁規劃建設一座古槐文化廣場,作為市民、鄉親的聚集區、活力帶,供來往乘客及附近居民休憩消閑。
古槐樹枝繁葉茂,承載村民的鄉愁,見証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民網記者 李博攝
綠色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鮮明的底色。如今,副中心正打造高質量的生態環境,深入推進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
“副中心的古樹有1/3分布在鄉村,我們圍繞古樹打造古樹鄉村,在改善古樹生長環境的同時,以古樹資源和鄉村文化為基礎,將副中心拓展區鄉村發展成‘記得住鄉愁、留得下鄉情’的美麗家園。”楊文成說。
古樹鄉村、古樹公園、古樹保護小區……未來,城市副中心將建成古樹及其生境整體保護試點10處,提升群眾的綠色幸福感。
行走在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碧水清波,百年古樹蒼翠挺拔,一幅古今輝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在大運河畔鋪展開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