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西城:讓更多文物“活起來”

2024年03月01日10:44 | 來源:  
小字號

春和景明,萬物勃發。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十年來,西城區腳踏實地加油干,使文化與城市共生、與發展共融、與生活共享交織成獨特的畫卷,孕育著新的活力。

文脈綿延 在“古韻新生”中聆聽光陰故事

尋跡西城,一磚一瓦皆歷史,一步一景總關情。作為北京營城建都的肇始之地,西城區承載了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也是蜿蜒近3200公裡的中國大運河世界遺產北端點,更是“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的文脈綿延。目前,全區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7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4處。

文物騰退、修繕及活化利用,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家把關、市場化運作”的文物保護利用新模式、新路徑……在西城觸摸歷史,以文化之韻賦能文物和名人故居,讓文物故事不再束之高閣,走進百姓生活,不斷推陳出新,助力中軸線遺產保護的同時,煥發新風採。

2014年,西城區編制“十三五”文物保護行動計劃,作為西城區啟動的第一批騰退項目,沈家本故居經過騰退修繕,變成了中國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展示基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交流、研究基地,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法治意識的教育基地對外開放。

沈家本(1840-1913)是清末著名的法學專家,中國近代法學的奠基人。沈家本故居文物保護利用項目是西城區與最高人民法院聯手推進文物合理利用的一次積極嘗試,是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探索創新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擦亮老城“金名片”的一個重要節點工程,也是法治西城建設、法治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目前已經累計接待了數十萬人次。

走進福州新館,前院有一棵百年古樹,樹旁矗立著一尊銅像,身著清朝服飾,面朝東南、目光深邃,這座銅像便是禁毒英雄林則徐。銅像旁的小桌上,有一份銅刻奏折,上面力陳鴉片危害。福州新館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是林則徐和福建籍在京官員籌資購置的同鄉會館。此院落現存前后兩進院,2019年北京市西城區完成文物騰退修繕,福州新館作為全國禁毒宣傳教育基地和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於同年12月正式對外開放。

多元參與率先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

從“政府一手抓”到“社會眾手搭”,從“閉門保文物”到“開門用文物”。如今在西城,帶有新生與希望的“文化院落”越來越多,廣福觀成為地區文化特色窗口交流新平台、明代古剎長椿寺作為宣南文化博物館重裝開放、慶雲寺修繕升級為“金石博物館”、蒙藏學校舊址成為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林白水故居變身“椿樹書苑”、京報館《京報》舊址賡續紅色基因……

通過搭建多元參與平台,西城區吸引了一批有情懷、有專業、有實力的社會機構參與到文物保護利用中來,為文物量身定制了既還原保護建筑原有歷史風貌,又可持續造血、具備充分發揮社會吸引力的活化利用方案。

為使用好這些騰退的文物資源,在更高水平上開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西城區加強制度頂層設計,完善機制政策,2017年底,西城區在全市率先啟動了文物建筑集中騰退工作,實施52處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

2019年西城區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北京市西城區關於促進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若干意見》,以市場活力帶動眾多歷史文物“重獲新生”,在全市首創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統籌保護利用傳承,確保各時期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

截至目前,西城區已推動兩批16個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落地簽約,為全國文物保護工作貢獻西城方案。

其中,在遍地胡同的西城區,有一條海派弄堂,這裡是由新市區泰安裡“變身”的泰安裡文化藝術中心,也是全國首個文物活化利用信用融資項目,以“1+1+X”的運營模式,由西城區文旅局、宣房大厚公司以及青島出版集團、泰州文旅集團、上海浦江物業有限公司、磨雅文化等優秀的內容合作商於2023年4月共創合作運營。

中心融合文化、消費、科技、沉浸式體驗等元素,內設瑜伽空間、書店等商業店鋪,提供餐飲、展覽、文創售賣等服務,在保護與傳承的基礎上,推動古今交融,讓周圍社區“活起來”。

和諧共生“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

行走在西城,路過什剎海、楊梅竹斜街、妙應寺白塔、爛縵胡同……持續擦亮的文化“金名片”,燦若星辰的歷史遺跡、人文底蘊穿越時光、存史啟智,鏈接過去與今天,在這一瞬間相遇。

在西城,不僅是持續開展文物認定與保護,統籌做好文物保護修繕。現在,漫步大街小巷、文化場館,可以見到與時俱進的高科技文化展覽,皮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不時能在“京劇發祥地”聽到鑼鼓點、皮黃聲。胡同城巷裡,或是創意茶館、咖啡館,或是特色文創店、潮品店,歷史文物與現代空間交融共生。

無論是戲台聚集、科班匯集、名伶雲集,與西城有著不解之緣的京劇,還是西城區重點打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現代城市文化建設的特色品牌——成功入選《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優秀案例匯編集》(2013年—2022年)的“白塔夜話”系列活動,煥新的是形式創新,不變的是文脈傳承。

展望未來,依然可期。近年來,西城區加快推動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文化+”的新型產業企業也在逐步增加,一批如新華網、人民網、北京河圖等數字文化企業紛紛入駐西城發展,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特色文化產業園區持續閃耀。

牢記囑托,潤物無聲。西城區將始終牢記“看北京首先要從政治上看”的要求,以首善標准為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貢獻西城力量。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