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系列報道

十年蝶變 首都走出減量發展之路

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
2024年02月26日10:29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昔日車水馬龍、秩序雜亂的北京“動批”疏解騰退后變身“金科新區”,北京金融科技發展再添“新動力”。

“大紅門”關張騰退,南中軸上的新地標國際文化科技園破繭而出, 北京城南地區產業轉型再添“新引擎”。

……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這十年,北京市牢牢牽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從“北京發展”轉向“首都發展”,從“單一城市發展”轉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從“聚集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功能謀發展”,走出一條減量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新時代首都發展邁上新航程。

“動批”走出去,“金科”引鳳來

早春二月,午后陽光下,西直門外大街光影斑駁、靜謐宜人,一座現代化的大樓——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矗立在人們面前。難以想象,它的前身就是號稱“動批”的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

昔日的“動批”,已成為“金科新區”核心區。圖為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外景。 中關村科技園區西城園管委會供圖

說起“動批”,北京人都不陌生,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動批”最鼎盛時有超過4萬從業人員以及10萬人次的日均客流量。

“動批”因服裝批發而興,但隨之而來的環境臟亂、交通擁堵、安全隱患不斷一直是這裡的突出問題。不到1平方公裡的區域內,聚集了10多個大型批發市場,再和周邊的公交樞紐、天文館、居民區疊加,造成人流密集、交通擁堵,曾有周邊居民給“動批”區域做了個總結——“臟亂差、吵鬧堵”。

2017年6月24日,北京“動批”萬容天地市場正式啟動疏解,商戶開啟甩貨模式。 人民網 鮑聰穎攝

“動批”所在地西城區曾經算過一筆賬,“動批”年均帶來經濟效益約6000萬元,但為了解決周邊的交通、群租房、擾民等問題,政府需要付出的管理費用年均超1億元。

2014年,“動批”開始有序疏解。作為疏解工作的典型案例,在這場前所未有的蝶變中,西城區通過“產權換疏解”“稅收推動”“減量平移”“股權收購”等多種方式,以“一樓一策”的創新模式為“動批”的疏解打開了新局面。

2019年1月,經國務院批復,金科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中關村科技園區西城園管委會供圖

2017年,疏解騰退工作完成。經過數次調研論証,2018年初,北京市政府決定以西城區“動批”為核心區域,建設北京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范區。在2018年5月底的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中關村管委會和西城區政府簽訂了共建金融科技示范區(簡稱“金科新區”)的協議並接受市政府的授牌。之后,海澱區也參與其中。2019年1月,經國務院批復,金科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

“金科新區自2018年揭牌以來,創造了‘三個第一’:第一個提出並建設以金融科技產業為主要產業的示范區﹔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經國務院確定的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第一個探索金融科技創新試點機制的園區。”中關村西城園管委會副主任程雪介紹。

老“動批”的市場大樓還在,入駐其中的卻是一個個在業界響當當的頭部企業﹔老“動批”的街區肌理還在,但在綠化、景觀、交通環境等提升后,已變身為高品質的林蔭街區。

老“動批”鳳凰涅槃,實現區域的華麗轉身,“金科新區”筑巢引鳳,實現區域的高質量發展。

騰走服裝城,煥新科技園

欣雅匯國際服裝市場變身體驗式綜合購物中心合生廣場,福成商貿市場轉型為豐台區政務服務中心及區級圖書館,新世紀服裝大廈引入高端酒店……大紅門地區,一座座曾經全國聞名的服裝城挂出新招牌。

大紅門商圈形成於上世紀80年代,是我國北方地區最大,也是北京同類市場中業態最集中、體量最大的服裝紡織品集散地。這裡曾聚集了45家區域性批發市場,商戶數3.3萬多個,直接從業人員9.8萬余人。高峰期,這裡的交易總量約佔北京地區服裝交易總量的70%,但人流、物流、車流的匯聚,讓這一帶深受“大城市病”困擾。

2014年,大紅門地區啟動疏解,到2021年底,最后4家服裝市場全面閉市,有著23年歷史的北方地區最大服裝批發集散地退出歷史舞台。

豐台區和中關村發展集團以大紅門服裝商貿城項目為先導區,共同打造南中軸城市更新示范新標杆。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疏解帶來大紅門地區的徹底變身,而科技創新力量的引入,則為大紅門地區轉型帶來蓬勃生機。2021年7月,豐台區和中關村發展集團啟動戰略合作,以大紅門服裝商貿城項目為先導區,盤活存量,做優增量,落實減量,共同打造南中軸城市更新示范的新標杆“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引領大紅門地區“華麗轉身”。

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毗鄰南三環,位於中軸路和涼水河交匯處,園區總建筑規模19.5萬平方米。2023年末,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全面開園。

走進園區,批發市場樓體結構依稀可見,取而代之的是近10萬平方米高品質產業空間,已吸引了包括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內的150多家企業落戶。

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要建立“空間+投資+服務”新型園區運營模式,打造具有豐台特色的“中關村創新社區”。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園區一流的產業環境和良好的創業生態,正是我們入駐企業所需要的。政策配套也實實在在,企業自然會被吸引過來。”北京中科慧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湯波告訴記者。

“剛聽說公司要搬到大紅門時,心裡還有點犯嘀咕。” 宜本生物人力資源總監魏雪鬆起初的擔憂,源於她多年前對這一帶“人擠人、交通擁堵”的印象。但現在,面貌一新的大紅門已經成了科技公司的聚集地。“辦公室門口就是涼水河濱水空間,離地鐵線很近,停車也方便,園區服務人員對我們有求必應。”魏雪鬆說。

“園區的發展,短期看政策、中期靠服務、長期靠生態。”南中軸(北京)國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閆福介紹,未來園區將聚集更多具有競爭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高成長企業,在發展成熟之后將形成一個年產值超過百億的產業新地標,為北京南城增添新的增長極。

“騰籠換鳥,讓高精尖產業發展獲得更多空間。”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伯正介紹,北京科技、商務、文化、信息等高精尖產業新設經營主體佔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核心區功能重組穩步推進,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人口、建筑、商業、旅游密度逐步下降。

“動批”和大紅門的疏解工作都是北京減量發展的時代縮影。來自北京市發改委的數據顯示,10年來,北京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超3000家,疏解升級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利用拆違騰退空間實施綠化超9200公頃,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30平方公裡。

這十年,是首都北京深刻轉型的十年,這十年,北京發展有舍有得,舍的是非首都功能,得的是嶄新的城市發展格局。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