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代表建議加快“平急兩用”設施建設 推廣“安全應急小屋”模式

2024年01月26日08:54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推廣“安全應急小屋”模式

  本報記者 王天淇 張蕾 張悅

  多年來,北京將韌性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管理發展之中,持續提升城市整體韌性。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加快建設韌性城市。代表們圍繞加快“平急兩用”設施建設、助力提高城市韌性建言獻策。

  統籌布局推廣“安全應急小屋”

  談及韌性城市建設,“平急結合”是代表們提到最多的詞。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路林提出,在城市平原地區重點探索多元設施轉換,提升國企、政府黨校、國有賓館、學校等資源的“平急兩用”水平,在新建、改建、擴建過程中補充分級分類隔離條件,作為“急”時的防疫隔離點、緊急避難場所。

  “山區也可以在恢復建設民宿、旅游酒店等設施過程中,試點建設、改造一批能夠滿足居民轉移安置、生活救助和健康服務等需求的‘平急兩用’農村基礎設施,增強應對重大風險災害的能力。”路林建議,還可以對高速公路服務區、普通公路養護管理站等交通設施進行改造升級,打造集臨時指揮調度、搶險物資儲備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防災救災中心。

  “去年‘23·7’極端強降雨發生后,我們緊急在房山、門頭溝兩區援助了一批‘安全應急小屋’,屋內裝有發電機、淨水設施、衛星通信設備等,可實現所在村落‘電不斷、水不停、通信暢’。”市人大代表、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新能源總工程師賀徙介紹,“安全應急小屋”既能滿足日常使用,又能在緊急情況下迅速轉換為應急場所,這種“平急兩用”模式,可大幅縮短應急救災的響應時長。

  “推廣和應用‘安全應急小屋’模式,可以使城市更好地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提高城市韌性和應急保障能力。”賀徙建議,由應急管理部門、社會慈善機構及企業,聯合建立健全“平急兩用”資源常態化儲備及應急響應機制,通過平時儲備,強化應急保障措施,筑牢常態化應急保障防線。

  整合資源讓社區成為韌性單元

  “社區和村庄既是社會管理的基本單元,也是城市綜合防災的前沿陣地,提高社區和村庄的防災減災能力,是提高城市綜合韌性水平的關鍵。”路林代表認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抓實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尤為重要。

  “可以通過構建覆蓋全域的韌性社區、村生活圈,整合各類防災空間資源,將各項韌性措施與韌性設施在基層層面整合創新。”路林建議,依托“一刻鐘社區服務圈”,按照1000米至1500米范圍,構建以社區為主體的韌性基本空間組織單元,在傳統消防、警務、避難等安全設施的基礎上,整合超市、菜站、藥店等各類設施﹔以學校、黨群服務中心等設施建設及改造為契機,對防洪、抗震標准適當提升,通過儲備一定量的食品、物資,配備小型應急通信設施,打造災時能夠提供避難救援條件的“安全島”。

  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學教授秦紅嶺也認為,韌性城市建設應重視社區尤其是老舊小區“韌性”提升。“空間的稀缺性是當前老舊小區治理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秦紅嶺建議,結合城市更新行動,探索基於關鍵空間資源優化配置的老舊社區韌性治理對策,比如加大推動老舊小區環境和配套設施綜合整治力度,加快引入專業化物業服務。

  強化預警探索預先避險機制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加強氣象地質監測能力建設,市人大代表、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黃樂平今年帶來的一條建議也與此有關。

  “提高預報、預警信息的准確性和可靠性,是提升防災救災效率的基礎。”黃樂平提到,當前缺乏預先避險安置的法律法規和機制。他建議,明確災害臨近時對公眾進行預先避險、疏散的權限和程序,完善緊急通知和應急預案,確保在災害來臨時,政府能夠及時有效地向公眾發布針對性的警報和緊急通知,引導居民轉移避險。

  “要加強對空間地理、水文氣候、村鎮布局、設施配置等方面的綜合性研究,評估未來災害風險的可能性與危害程度。”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副院長田春艷建議,統籌考慮設施抵抗多種自然災害的綜合設防標准,比如雨雪災害、地震災害同時發生時設施的應對能力,“在城市日常運維中,對於重要設施也要注重加強健康狀況監測與預警。”

(責編:孟竹、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