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文化

圍繞深入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代表建言:讓"演藝之都"融入年輕力量

2024年01月24日09:50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演藝之都”融入年輕力量

  本報記者 袁雲兒 趙語涵 李祺瑤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以文鑄魂、以文興業、以文育城,奮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圍繞深入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繁榮興盛首都文化,代表們積極建言獻策。

  多做“增量”培育年輕觀眾

  作為文化領域的代表,市人大代表、中國國家話劇院藝術總監戈大立最關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加大“演藝之都”建設力度的內容。“今年的演出市場非常火熱,基本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這讓我們感到欣喜。”他說。

  過去一年,“演藝之都”建設實現良好開局。“大戲看北京”2023展演季升級再出發,先后有百余部精品劇目和影片在線上線下進行展演、展播、展映,總觀看人次超3800萬﹔演出市場持續升溫,全市營業性演出突破4.9萬場,票房收入超23億元﹔舉辦演唱會等大型演出活動百余場,觀眾超100萬人次,票房收入超7億元﹔“會館有戲”品牌持續擦亮……戈大立建議,除了鞏固已有觀眾,未來還要努力“做增量”,多培育年輕觀眾,加強青少年美育工作。

  “並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成為藝術家,但可以向他們普及文藝、藝術常識,讓他們對文藝、藝術產生興趣。”他說,青少年美育要多元化,既要有普惠的,也要有高精尖、高水平、引領性的項目﹔要注重差異化發展,滿足青少年群體不同層次的需求。

  戈大立的觀點,與另一位市人大代表王炳燃不謀而合。王炳燃是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他執導的沉浸式話劇《北平1948》前不久剛在南鑼劇場開演,深受年輕觀眾喜歡。

  王炳燃建議,相關部門可針對年輕觀眾、學生群體推出觀劇補貼,先用相對優惠的票價吸引年輕人,逐步培養固定受眾。此外,還可以把研學與戲劇體驗相結合,為研學策劃、創作一些定制產品,讓孩子們來北京不僅能逛名勝古跡、看博物館,也能進劇場欣賞演出。“北京的演出場次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地位,數量多、質量佳,可以充分利用起來。”

  打造公共文化“微空間”

  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活躍在京華大地上的公共文化空間,既是承載、展現和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滿足了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北京新增11家博物館備案、27家“類博物館”挂牌,“博物館之城”建設呈現新氣息﹔北京藝術中心、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精彩亮相,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文化新地標。

  經濟轉型時期,很多企業出於調整業務布局、塑造企業形象的考慮,開發建設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空間。位於798藝術區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但是很多企業在興建文化空間的過程中缺乏專業知識供給,也不知道在哪能找到對口人才,以至於在規劃、設計、建設和后續運營上出現很多問題。”市人大代表、中國美術館展覽部副主任柳淳風建議,由相關主管部門牽頭,集結博物館、美術館方面的專業人才,形成專業人才智庫,為企業興建博物館、美術館、新型藝術機構等提供專業支持。

  “在座各位,你們有誰一年內逛過兩次以上博物館、美術館?”小組會上,市人大代表、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中心主任冀彥偉來了個即興小調查。他建議,應該廣泛利用社區、酒店、餐廳、茶館、商業綜合體、工業遺存等場所,按照就近就便的標准,打造公共文化“微空間”。“‘微空間’不必追求大而全,一處藝術裝置、幾幅畫、一個圖書角足矣,越密集、越容易觸達的文化空間,越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冀彥偉說。

  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多年來,北方昆曲劇院一直為推廣傳承昆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努力著。“我們不僅讓昆曲走進校園,還通過時下流行的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展現昆曲的魅力。”市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欣喜地表示,在這些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愛上昆曲。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強非遺傳承人培養激勵,讓傳統技藝更好融入現代生活,讓她感到重任在肩。“去年,我們在正乙祠戲樓舉辦‘會館有戲’等活動,吸引了不少觀眾。”楊鳳一說,正乙祠戲樓開始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文化打卡地,但在運營中也面臨著因體制機制問題無法全面市場化經營的問題,她建議能給予更多政策空間,讓公有演藝空間走出市場化運營新路。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國內外越來越多人喜愛,對其的保護傳承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市人大代表、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館長柏群分享了一組數據:目前北京已有13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14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是首都的根和魂。

  目前,來自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北京金漆鑲嵌藝術博物館的38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作品及相關文物率先“登陸”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推動非遺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柏群充滿期待:“希望更多工藝美術大師和非遺傳承人走進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開展技藝展演、工藝體驗等活動,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時代氣息。”

(責編:孟竹、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