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時政要聞

北京市檢察機關打造"一把手"工程"同題共答"守護公共利益

2024年01月24日09:5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同題共答”守護公共利益

  本報記者 高枝

  “李代表您好,我是市檢察院第八檢察部主任於靜,我們接到了您的代表建議,接下來的辦理,將由我全程向您溝通匯報。”2023年1月30日,市人大代表、民建北京市委專職副主委李申虹接到了一個電話,開啟了一場人大代表與檢察機關共同守護公共利益的“同題共答”。

  每位提建議的代表都能接到電話嗎?

  “是的。”市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藍向東答得肯定,“我們不止打一次電話,人大代表的建議辦理全程有專人溝通,一對一答復、反饋,一直是我們的慣例。”

  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李申虹提出了關於進一步強化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建議,交市檢察院辦理。

  檢察公益訴訟,顧名思義,就是檢察機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針對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依法提起訴訟。

  “這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李申虹說,從規范的外賣封簽到食品藥品安全,從生態環境保護到文化遺產保護、個人信息保護……檢察公益訴訟涉及的案件范圍越來越廣,都是老百姓最關心、同時也是社會治理的棘手難題。

  但生活中,說起檢察公益訴訟,不少人仍然感到陌生。

  “所以典型案件的辦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李申虹認為,要以更大力度辦理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指導意義的案件,開展案例評選,並及時發布,讓老百姓知道自己的利益該如何受到保護。

  同時,案件辦理質效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公益訴訟案件往往需要檢察機關主動出擊、發掘線索,傳統方式效率低、工作量大。”李申虹補充道,由於不同渠道數據無法關聯,難以發現交叉性、共性問題,需要更好借助大數據賦能,進行數據化分析研判,為尋找高價值的案件線索提供支撐。

  “代表的建議和公益訴訟檢察的初衷一樣,都是為了守護最廣泛的公眾利益。”藍向東給出一組數據:2023年北京市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檢察案件辦理,督促修復被毀損、污染的土地25.58余畝,清除違法堆放的各類生活垃圾和固體廢物1.4萬余噸,依法提起公益訴訟要求被告承擔生態修復費用1.4億余元。

  聚焦代表提出的“數據孤島”“信息壁壘”等問題,市檢察院構建了覆蓋各檢察業務領域的“數據池”,同時打通12345市民服務熱線與12309檢察監督熱線的互聯,交換民生領域涉及線索數據500萬余條。

  為了確保案件辦理“有質有量”,市檢察院對全市案件質量進行了評查,對上一年度辦結的案件採取各院自查、小組抽查、調閱卷宗等多種方式“回頭看”。依托“益心為公”志願者檢察雲平台推動多方參與共治,組建了1400余名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和工商聯人士、專家學者、青年志願者、行政機關執法人員、基層工作者、新聞媒體工作者等組成的多元化、高質量的全市首批志願者隊伍,參與和輔助檢察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工作。

  “向代表報告,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6件案件入選最高檢發布的公益訴訟指導性案例或典型案例,辦案質效都在不斷提升。”藍向東說。

  “以上是對您提出建議的答復,詳細的文本內容已經發送,期待您繼續監督我們工作。”2023年6月27日,李申虹接到了本次建議辦理的最后一個溝通電話,對這場自己出題的“考試”給出了“滿意”的答復。

  “檢察機關由人大產生、向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如何密切同人大代表聯系、高質量辦理建議、主動接受監督,是我們的‘必修課’。”藍向東給出了市檢察院的“答卷”。

  為了更好地密切聯系代表接受監督,市檢察院將代表建議辦理作為“一把手”工程,由院領導全程領銜分管領域建議辦理,逐項分解辦理任務,確保任務到崗、責任到人。同時,還要做到“辦前聯系、辦中溝通、辦后回訪”,一對一反饋,邀請代表常見面,與代表常聯系,變“文來文往”為“人來人往”。去年9月至12月,市檢察院連續組織召開12場首都數字檢察發展懇談會,向代表全面、深入、直觀介紹北京數字檢察實踐成效,聽取意見建議,為數字檢察發展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人大代表的關注,既是肯定和支持,更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檢察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藍向東說,“我們將在同級人大監督支持下,繼續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推動檢察院工作與地方立法、監督工作同向發力、‘同題共答’,共同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

(責編:孟竹、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