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界別聯組會舉行 委員共議高質量推進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在界別聯組座談會上,委員們踴躍舉手發言。 本報記者 甘南攝
本報記者 孫樂琪 劉蘇雅
提供靈活的人才政策、打造穩定的營商環境、促進產學研深入融合……日前,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舉行界別聯組會,多名委員圍繞“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題建言獻策。
“國家級科研單位、高等院校高度聚集是北京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和最大優勢。”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傅川認為,北京應建設一個與世界科技發展水平同步同頻的創新生態,在進一步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建設的同時,還應關注本地科技隊伍。為科技創新提供更靈活的人才政策,更能持續釋放北京活力。“科技創新人才政策應走在前面,體現鼓勵扶持創新的價值觀。”他建議加大對有突出貢獻者的獎勵,加大人才自主培養力度,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扶持項目。
“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將帶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高精尖產業又是全產業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對帶動全產業發展、保障產業安全乃至國民經濟體系的安全至關重要。”來自經濟界的市政協委員、北京新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少林說,要促進高精尖產業的發展,需要發揮北京特有優勢,走出一條引進、培育相結合的發展之路。
良好的營商環境能將高精尖企業“引進來”,而營造持續穩定的營商環境,才能讓他們“留下來”。陳少林建議,相關單位在吸引企業落戶后,要注意建立良好的產業基礎和與企業交流的平台,讓企業在穩定的營商環境中實現快速發展。
“民營企業在創新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問題。”來自科技界的市政協委員、北京芯盾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曉鵬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提出建議:應深入推進國企民企融合,強化產業鏈合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往往涉及多種資源協調、多條線路協同和多個團隊創新,應進一步打破各創新主體之間的壁壘,形成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特別是要在上下游產業鏈條方面加強合作,取得共贏。”
同時,他建議以創新聯合體為載體,促進產學研深入融合。為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在創新聯合體建設上,應吸納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高校院所參與、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組織。“特別是針對‘卡脖子’問題和重大產業場景,應開展聯合攻關,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促進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快速轉化應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