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段為琉璃河遺址“測年”
北京3000年建城史再添實物証據
2023年12月11日08:49 | 來源:北京日報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原標題:北京3000年建城史再添實物証據
本報訊(記者 李祺瑤)兩年前,琉璃河遺址發掘出一件刻有銘文“太保墉匽 延宛匽侯宮”的青銅卣,首次從出土文獻角度証實了北京地區3000年建城史。昨天,首屆京津冀考古論壇上,考古專家公布,利用碳十四測年技術對出土青銅器等樣品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進一步印証琉璃河遺址是3000多年前的西周燕都,正是北京的“城之源”。
2019年以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單位開啟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遺址發掘面積達2400平方米,發掘西周時期的城外墓葬24座,城內夯土建筑1處,大型夯土井1處,房址2座,出土銅器、漆器、陶器、海貝、象牙器等100余件各類文物。其中,在一座編號為M1902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首次發現卣等青銅器上刻有銘文。市考古研究院燕文化考古研究部館員王晶介紹,銘文中提到的“墉”,是筑城之意,証實在此建造都城﹔銘文還提到“匽侯宮”,表明城中有一座很大的宮殿。這些史實,填補了傳世文獻中關於西周封國都城建造的空白,為北京地區3000年建城史提供了最早的文獻証據。
“通過科技考古的手段,我們同步對琉璃河遺址出土遺物進行了系統研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吳小紅利用碳十四測年技術,對M1902墓葬出土的帶銘文的青銅器、墓主人的牙齒和骨骼等樣本進行了檢測。她介紹,碳十四測年技術作為一把精確的時間“標尺”,可以為考古研究提供年代學依據,檢測結果表明,琉璃河遺址的年代屬於西周早期,與文獻記載具有很高吻合度。“我們還對幾座墓葬的墓主人骨骼做了同位素分析,結果証明他們生前有過遷徙行為,推測他們可能是最早遷都過來的一批人,或者是參與了燕都的建立。”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