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時政要聞

代表建言“乙類乙管”后如何養老

讓醫療資源下沉養老機構,暢通就地診療和重症轉診通道

2023年01月15日09:14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代表建言“乙類乙管”后如何養老

  本報記者 孫宏陽 任珊

  養老機構如何科學防疫、建立人財物的長效保障機制,暢通就地診療和重症轉診通道,讓醫療資源下沉養老機構﹔加快在全市推廣長期護理保險﹔建設老年人出行友好城市,解決老年人“第一公裡”出行問題……參加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的代表們,聚焦“乙類乙管”后如何養老,為老年人衣食住行保障帶來一份份建議。

  養老機構配備緊急搶救設備

  “養老機構應從前期重防控的側重點,向及時發現、轉診和積極救治、防重症轉化的方向轉移。”市人大代表、豐台區頤養康復養老照護中心院長施穎秀說。

  “乙類乙管”后,養老機構科學防疫、建立人財物的長效保障機制,應從加強就地診療和重症轉診入手,增加醫療設施和專業醫護資源,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防重症。施穎秀建議,為養老機構按一定比例,配備必要的制氧機、血氧儀、心電監護儀和緊急搶救、轉運的設備。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可以允許配備救護車。醫療資源和轉運資源的綠色通道搭建,要更及時更高效,不能通而不綠,切實縮短救治和轉運的時間。把前期用於防治的人力、物力、財力向感染后的早發現、早救治、減少重症轉化。

  “醫院床位緊張,建議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二級醫院等指定醫療機構,下沉到養老機構提供及時的查房會診,開辟院外‘第二張床’,同時保証遠程會診24小時通暢。”施穎秀說。

  加快在全市推廣長期護理保險

  今年兩會上,施穎秀代表再次帶來“加快在全市推廣長期護理保險”的建議。

  “社會面放開后,老年人作為感染的高發人群和弱勢群體,身體機能差,基礎病多,還有大量空巢獨居老人身邊缺乏照護者。”施穎秀指出,疫情導致老年人家庭護理難度增大,很多“陽康”老人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恢復,更需要專業人員、專業機構提供更多的上門服務,需要在護理費以及生活照料費用上,獲得更多的政府資金支持和專業機構的服務支持。

  在石景山區、海澱區先期試點基礎上,施穎秀建議加快在全市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尤其是針對高齡臥床、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長期護理和居家照料服務的供給不足,應由長期護理保險作制度保障。“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人員長期護理已經成為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突出的問題,在全市推廣長期護理保險,既可以有效帶動養老護理專業機構和人才的發展,也可以降低因家庭護理不當引發的居家老人致殘率、致死率、失能率。”施穎秀說。

  國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約有1.9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失智人數約為4500萬。“對於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量、服務人群的基數,是非常巨大的。”施穎秀建議加大宣傳力度,把長期護理保險作為第六險,擴大覆蓋面,做強籌資渠道。

  為居家養老引入適老出行服務

  “全市有3400多個社區,已建成‘一刻鐘社區服務圈’1772個。但是銜接社區和社會的適老化出行服務供給,仍然不足。”市人大代表、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李靜調研發現,老年人在就醫出行、緊急出行、遠距離出行時,需要門檻更低的數字化出行服務。不會叫車、叫不到車、找不到車、不會支付,老年人數字化出行仍需跨越“數字鴻溝”。

  李靜舉例說,助老打車暖心車站,是適老化交通出行服務進入老年人生活圈的創新之舉,可為老年人提供一鍵掃碼打車服務。然而,目前助老打車暖心車站覆蓋社區數量約300個,僅為全市社區總量的十分之一。

  李靜建議,將出行服務納入居家養老服務,鼓勵有條件的社區引入多種形式的、適合老年人的出行服務。比如,朝陽區潘家園街道的勁鬆南路社區與高德打車合作,將掃碼打車服務引入老年人生活區﹔東城區朝陽門街道也採取了“社區+物業+出行服務”多方合作的“朝陽門模式”,在“15分鐘居家養老宜居圈”的基礎之上,社區及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引入了出行服務平台的數字化出行服務,形成社區牽頭、出行平台提供運營及服務、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提供使用引導的三方合作。

  “目前,北京市老齡事業主管部門已經嘗試發動出行企業力量,為老年人提供就醫出行補貼。建議制定鼓勵政策,積極引導和發揮出行企業力量,降低老年人使用助老打車服務的成本。”李靜說,解決老年人“第一公裡”出行難,是建設老年人出行友好城市必須面對的課題。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