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十六區動態

北京東城:延續城市記憶 讓文物“活起來”

池夢蕊
2022年08月10日13:34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優雅婉轉的舞蹈表演、余音繞梁的京劇唱段……坐在位於東城區三裡河畔蘆草園青雲胡同的顏料會館內,一出出大戲輪番上演。而這只是東城區文物活化利用的一個小切口。

近年來,東城區圍繞“文化強區”戰略,發揮“崇文爭先”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守正創新,全力推進“十四五”規劃落實,有序實施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利用科技手段給文物做“體檢”,完成18處文物修繕,形成智珠寺、曹雪芹故居等一批文物活化利用示范標杆,前門三裡河重現“水穿街巷”歷史景觀,文物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工作齊頭並進。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歷時20余年完成文物復建

7月29日,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崇外大街磁器口東北角的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原廣內大街207號院,史料記載的蒜市口十七間半)隆重開館,這裡是研究曹雪芹和紅樓夢文化新的裡程碑,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樁大事,是文物活化利用的生動案例。

1999年修建兩廣大街,207號院位於規劃紅線內,道路建設與文物保護發生矛盾。2000年,在充分征求專家學者意見的前提下,經上級部門批復,東城區著手研究曹雪芹故居的復建問題,2004年項目正式名稱為“曹雪芹故居紀念館”,落位崇外大街磁器口十字路口東北角。

2000年至今的22年復建過程中,東城區文物部門一直秉承嚴謹、科學、扎實的態度,使文物建筑保留其寶貴的歷史價值。曹雪芹故居院落佔地790平方米,三進房屋,建筑面積約440平方米。復建的“十七間半”是根據拆除時留下的照片,並參考了同時期文獻照片以及紅學專家的建議,按照清末時的形制進行復建,房頂依舊採用木結構框架,從工藝和原材料都使用清末形制,建設過程中也盡量使用當時拆除的老物件。

2019年1月,曹雪芹故居復建工程正式啟動。2020年10月,北京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復建項目落成。日前向公眾預約開放,這裡交通便利,毗鄰二環崇外商圈,將成為中外紅學愛好者、市民和游客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體驗文物消費新場景的好去處。

前門三裡河公園水穿街巷 庭院人家

小橋流水,青磚灰瓦,既有江南水鄉的意韻,亦有北京胡同的風情,這裡就是前門三裡河。

三裡河形成於1437年,是護城河的泄洪渠,因河道走向而形成的傾斜街巷胡同肌理和院落保留至今,眾多清朝時期的地方會館和戲樓也聚集在此,成為老城區豐富文化積澱的重要地區。

東城區在改造三裡河的過程中,注重文脈傳承,強調老城整體保護,依據歷史的河道位置和走向,原汁原味還原了自然水系,將京味文化的厚重與水鄉的靈秀有機結合,再現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麗景象。

顏料會館“會館有戲” 文潤人心

百年會館,戲韻風雅。歷史上前門東區商賈大戶雲集、梨園名角薈萃、各地會館眾多。位於青雲胡同22號的顏料會館,由山西省顏料、桐油商人建於明代,在歷史上就是一處集祭祀與觀戲功能為一體的匯聚之所,如今經過多次修繕,成為北京現存為數不多保存下來的晉商會館之一。

“大戲看北京,好戲在東城”,2021年10月顏料會館迎來首場演出,成為東城首個“有戲”的會館。根據舊址建筑和空間特點,顏料會館量身定制了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會館有戲”系列演出節目,匯聚了北京演藝集團各院團的優秀中青年力量,以民樂為主,融合京劇、舞蹈、器樂演奏等演出形式,對傳統經典進行全新詮釋,定期為市民朋友帶來惠民演出。如今,到會館觀戲已逐漸成為一種全新的時尚風潮。

今年7月,東城區發布《關於進一步煥發東城區會館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提出努力將會館打造為歷史文化精華展示館、多元文化交融共生館、創意文化集聚示范館、文化消費潮流引領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館,讓歷史文脈與時代新風交相輝映,既激活百年會館資源,又豐盈百姓精神生活。

沿前門三裡河漫步,感受“老胡同現代生活”﹔到顏料會館觀賞“會館有戲”演出,體驗百年會館煥彩重生。在東城,古都文明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不斷書寫著文物活化利用的新篇章。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