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造星!商業航天逐步成為北京經濟新增長點

本報記者 孫穎
打開手機,搜索距離地球數百公裡外的“太空WIFI”,登錄星地融合的5G“小蜘蛛網”,用太空5G網絡視頻聊天……這一幕已經成為現實,源自我國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而它的締造者就是來自北京海澱區的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今年3月5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6顆來自銀河航天的批量研制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次任務的成功發射,驗証了我國已經具備建設衛星互聯網巨型星座所必需的衛星低成本、批量研制以及組網運營能力。
銀河航天是國內估值最高的商業航天獨角獸企業,而這家企業,是2018年4月才正式投入運營的。短短4年,就經歷了自主研發我國首顆通信容量達48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到組建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構建星地融合5G試驗網絡的飛躍。
此前,美國著名商業航天公司SpaceX就在全力打造“星鏈”系統,計劃以42000顆衛星打造覆蓋全球的高速網絡。此次衛星上天后構建的5G試驗網絡“小蜘蛛網”,被認為是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的關鍵一步。
“‘小蜘蛛網’能夠實現單次30分鐘左右的不間斷、低時延寬帶通信服務能力,將用於我國天地一體、天基互聯網等網絡技術驗証。”銀河航天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劉暢說。
在不到11個月的時間裡,完成6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的全部設計、總裝、測試、試驗和出廠,6顆衛星整星AIT(總裝、測試、試驗)的時間僅為75天,這在國內是沒有先例的,銀河航天跑出了海澱造星的加速度。
位於海澱金隅·智造工場的銀河航天的方舟實驗室內,一面長近10米,寬近3米的“推拉門”,折疊壓緊后厚度竟然隻有不到10厘米。它是銀河航天研發的新型柔性太陽翼,實際上是下一代衛星的“翅膀”。
“我們正在研制最新的可堆疊式平板衛星,新型柔性太陽翼與系列平板堆疊式衛星完美契合,既滿足平板堆疊需求,又大幅節約發射成本。”銀河航天首席技術官朱正賢說,銀河航天目前正在加速衛星批產能力的構建,希望發揮商業航天低成本、批量研制、快速迭代的優勢,助力中國“太空WIFI”建設。
“中關村科學城搭建了企業服務體系,為我們指定了服務管家,對接天地一體網絡試驗應用場景,指導我們申請衛星發射保險補貼,在人才政策上提供了大力支持,僅今年就在海澱的牽線搭橋下招聘到10余位不同專業的高校應屆學生,為企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劉暢說,落地海澱這4年多有著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的確,海澱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源地,擁有全國一半以上的航天領域院士及專家,以及航天五院、航天九院、中科院空天院、科工二院等空天科研機構資源,集聚了空天企業3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近百家。特別是在中關村科學城北區,以航天城為核心,集聚了航天五院等科研機構和北斗星通、四維圖新、航天恆星、航天宏圖、華力創通、銀河航天、干乘探索、微納星空、航天馭星等一批創新型企業,形成了涵蓋衛星研制、地面站與終端設備、衛星測控、衛星運營、“通導遙”應用全產業鏈生態。
2020年9月,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海澱區正式發布了中關村科學城“星谷”建設項目,海澱區在中關村科學城規劃建設空天產業聚集區——“星谷”,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
如今,“群星出谷”。
今年2月27日,“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以“1箭22星”的方式成功發射,刷新了我國“一箭多星”發射紀錄。其中就有海澱民營企業微納星空自主研發制造的5顆,佔據22顆衛星總重量的半壁江山。
今年2月4日,在頤和園冬奧火炬傳遞現場,來自海澱的低軌通信衛星從600公裡外的廣袤太空,發出對北京冬奧會的祝福。
“十四五”時期,海澱將落實全市“南箭北星”空間布局,推動空天產業集聚區“星谷”建設。以“星谷”為核心,大力發展基於通信導航、遙感的衛星應用及衛星研制等優勢產業,打造空天產業創新集群,不斷聚集空天產業高端要素,讓更多的航天新勢力從海澱“飛”向宇宙。
專家點評
商業航天逐步成為北京經濟新增長點
為了支持商業航天發展,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於2021年1月印發了《北京市支持衛星網絡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從政策上確定了北京“南箭北星”的產業新格局。
北京對商業航天的寬鬆政策環境和積極支持的明確態度,推動了商業航天關鍵鏈條在北京迅速生根成長,使得北京成為國內商業航天集聚度較高的區域,商業航天產業也逐步成為北京經濟新的增長點。
助力“南箭北星”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北京應進一步考慮在立法領域先行先試,盡快制定太空資產登記、擔保、交易和投融資等領域的試點性地方法規、規章,實現政策和法律兩種產業調節工具的互補融合,全方位保障商業航天產業利益,將北京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紅利推向新的高度。
(中國政法大學航空與空間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孔得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