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慢火車”20多年沒漲價 串聯京冀眾多景點

6437次“公益慢火車”從北京西站發車,沿途串聯京冀眾多景點,最終抵達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大澗站。 本報實習記者 胡子傲攝
實習記者 胡子傲 記者 孫宏陽
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先行。在高鐵頻頻“上新”、京雄津保“1小時交通圈”形成的今天,站站停、票價低的6437/8次“公益慢火車”,依然服務著京冀晉居民出行,串聯起雲居寺、十渡、野三坡、百裡峽、白石山等京冀眾多景點。每天傍晚,6437次綠皮火車都會如約從北京西站出發,歷時7小時15分鐘,跨越252公裡、161座橋梁、121個隧道,在蜿蜒的京原鐵路上逶迤穿行,駛進溝壑縱深的太行山腹地,最終停靠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大澗站。
既是通勤車、探親車,也是“旅游專列”,“公益慢火車”把旅客“引進來”,也讓偏遠山區村民“走出去”。正如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的,“促進環京地區通勤圈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交通互聯互通水平,讓‘軌道上的京津冀’更加暢通”。已經開行50年的慢火車,正在提升服務,煥發新活力。
小慢車連接了家和遠方
17點20分,在北京西站8號站台,6437次列車靜靜等待著旅客。橄欖綠的列車,透露出歲月的沉澱。20分鐘后,隨著鳴笛聲響起,列車緩緩啟動。列車長陳貴成已在車上工作近8年,每次出發,他都要從車頭走向車尾,檢查車門是否都已鎖好,並提醒旅客戴好口罩。他告訴記者,很多旅客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會坐這趟車,已經是熟面孔。
小慢車連接了家和遠方。家住燕山的王先生在北京西城區一家事業單位做財務工作,他每周五晚上都會坐這趟車回家。“隻需要3塊錢,而且不用轉乘,方便又便宜。”58歲的常先生家住十渡附近,來市區工作也乘坐這趟車,一晃20余年了,“比起坐公交,我更喜歡坐火車欣賞沿途風景的感覺。”
對於1999年出生的小陳來說,6437這幾個數字意義非凡。姥姥家住大盤山,自己家住房山,在她不到8個月的時候,媽媽就帶著她往返於兩地之間。這列車,一坐就是23年,於她而言,這列火車是親情的連結。
速度慢服務不怠慢
夏天傍晚六七點鐘,天還沒有黑。望向窗外,山巒疊嶂,樹林陰翳,夕陽余暉籠罩下,宛若一幅風景畫。乘客有的打開窗戶欣賞美景,有的和周圍旅客閑談。慢行的綠皮火車裡,時間似乎也變慢了,人與人的關系拉近了。
1972年12月,北京永定門站(現北京南站)往返淶源的557/558次旅客列車正式開行,此后分別於1997年和2000年變更車次為897/898次和7197/7198次,運行區段不變,這便是6437/8次的前身。從那時算起,這趟列車已經開行近50年。列車全程票價隻需16.5元,票價最低的區間僅1元,20多年沒有漲過價,平均1公裡才6分多錢,低廉的價格讓打工者覺得實惠,讓偏遠山區百姓坐得起。
“以前,6437很擠很臟,聽我媽媽說,小時候她都是先把我從窗戶舉進來。”乘客小陳回憶,近些年車廂衛生明顯變好,“車廂更整潔,列車員服務意識也越來越強。”
陳貴成介紹,鐵路部門近些年不斷提升車廂環境,隻要列車一停站,列車員就會打掃、清潔,一個犄角旮旯也不放過。北京車務段打造“慢火車、心服務”,培訓文明用語,還准備了便民服務箱、醫藥箱,推出愛心車廂,“速度慢,服務可不能怠慢。”
串聯景點為旅游業引流
小慢車經停32個車站,是京原線上唯一一列站站都停的火車,可直達雲居寺、十渡、野三坡、百裡峽、白石山等十幾個旅游景點。
被稱為“天下第一峽”的百裡峽,是目前國內發現規模最大、景觀最為奇特的嶂谷地貌景區。夏天的百裡峽,吸引不少游客避暑游玩。百裡峽車站距離景區直線距離不到1公裡,各種民宿、特色餐飲扎堆兒,讓人目不暇接。6437次列車在此站下車的人數也迎來一年中的小高峰。下車人群中,有趁周末出京放鬆、暫時逃離互聯網大廠快節奏工作的情侶,也有希望感受自然、解放心靈共同出游的一大家子。
串聯沿途景點的小慢車,為當地旅游業引流。百裡峽景區所在的淶水縣三坡鎮有關工作人員介紹,“村民都在搞旅游,北京、保定游客來度假旅游,帶動了經濟發展,老百姓有錢賺、有活干、收入也提高了,很多人都在縣城買了房子。”
把旅客引進來,也讓村民走出去。家住保定市易縣南城司鄉的劉先生,坐這趟慢火車到北京打工30多年。南城司鄉奇峰塔村、三義村都曾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村,經過政府的精准扶貧,依托“公益慢火車”,很多村民走出了大山,到大城市找到了工作。
“公益慢火車”,不斷前行。今年6月20日,鐵路運行圖調整,這趟慢火車又增加了北京豐台站停車。目前,旅客乘坐列車數量逐步增加,日均客流量達到近百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