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傳染鏈”致近40人感染 北京如何防范公廁傳播風險?

近日,北京有1例新冠肺炎感染者因三次上公廁引發3例續發病例,繼而導致近40人感染,引起公眾廣泛關注。5月3日起,北京對人流密集場所周邊和封控區范圍內的廁所加強消殺頻次,減少病毒通過公廁傳播的風險。
在5月11日召開的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31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徐利介紹,為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公廁環境衛生消毒工作,有效預防新型冠狀病毒交叉感染,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會同相關部門制定了《北京市公廁消毒管理工作指引》。社會面公廁如何管理?封(管)控區內廁所管理?市民在上公廁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工作指引》中都作了詳細規定。
目前現狀如何?近日,記者走訪了北京市多處公廁。
如廁先掃碼 東城113座公廁開始試點
“如廁請您先掃一下二維碼。”家住東城區天壇街道精忠社區的許先生遛彎經過天壇路西口的公共衛生間,在保潔人員的提示下,他及時用手機進行了掃碼登記。“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需要掃碼的公共衛生間。公共衛生間確實是新冠病毒容易傳播的一個重要場所,尤其是平房區,大家都靠公共衛生間上廁所,萬一有一個病例來過,真是很難判斷誰是密切接觸者。”許先生說。
平房胡同區公廁由於使用人員復雜、流動性強,存在較強風險。為共同筑牢防疫屏障,東城區天壇街道在涉平房區域的44處公廁門口粘貼了健康寶二維碼。
“上廁所掃健康寶增加了一步程序,雖然略顯麻煩,但也是為了保護我們,能夠更加精准發現和阻斷疫情。”路過天壇正在尋找公共衛生間的李女士欣然拿出手機掃了掃公廁門口的健康寶。
“我們還通過加強人防技防,強化軌跡監測,如協同天壇派出所建立溝通聯絡機制,充分利用已有5處監控探頭設備,加強公廁及周邊監測﹔協同區環衛中心,由公廁管理人員督促居民如廁掃碼登記等。”東城區天壇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俊健介紹說,天壇街道下轄11個社區,面積4.03平方公裡,現有戶籍人口2.7萬人。街道通過積極協調區環衛中心,對44處公共衛生間張貼北京健康寶二維碼,從而做到精准防控和快速溯源。
記者了解到,東城區現有1235座公廁,環衛職工每天對公廁進行兩次以上的全面消殺。同時針對扶手、水龍頭這些重點部位進行四次以上的擦拭消毒,確保居民能夠如廁安心、放心。東城區環衛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廁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流調的時候往往容易出現一個真空。為了彌補這個空白,區環衛中心在天壇和前門街道的113座公廁進行試點張貼健康寶二維碼,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居民掃碼如廁。遇到沒帶手機的市民或是使用老年手機等情況,隻要現場登記姓名和聯系方式即可。
“回天”等人口密集地區公廁 每天5次以上全面消殺
“您好,請您先掃碼,再進入廁所,謝謝您的配合。”在通州區臨河裡地鐵站公廁門口,北京環衛集團通州京環公司公廁保潔員正在耐心引導市民如廁前掃描健康寶二維碼,並提醒如廁人員按規定戴好口罩……
為加強公廁管理,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北京環衛集團通州京環公司於5月5日完成了區域內344座公廁的健康寶二維碼張貼工作,並積極引導市民排隊掃碼入廁。同時,北京環衛集團通州京環公司要求保潔人員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加強公廁保潔通風,加大消毒頻次,對於公廁內部設施做到一客一消毒,全天全面消毒不少於2次,針對人體接觸頻繁的部位,如水龍頭、扶手、馬桶坐墊及按鈕等重點部位不少於4次。針對封控區內的公廁,在日常整體消毒、一客一消毒的基礎上再增加1次整體消毒,切實提升封控區內廁所衛生安全。
在“回天”地區半截塔村公廁門口,51歲的工作人員陳清華戴著N95口罩,正在按照《北京市公廁消毒管理工作指引》引導居民如廁,她一邊耐心跟居民解釋登記掃碼的原因,一邊指導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居民做好線下登記。她的同事周彥麗正在認真進行廁所保潔和消毒工作。地面、廁位、便器、洗手池、水龍頭、門把手......每個地方她都認真消毒擦拭。“絕不能讓病毒留存擴散,這裡人流量大,我每天至少進行8次消殺。”周彥麗說。每次消殺周彥麗都會細心地做好記錄,而且還要多看幾遍,確保登記信息不會寫錯。
記者了解到,北京環衛集團京環昌平公司負責“回天地區”60座公廁的維護保潔工作。5月4日起,北京環衛集團京環昌平公司按照上級部門相關要求,公司從強化日常公廁保潔及消殺、落實公廁掃碼測溫制度、強化保潔人員防護、強化巡視檢查四方面落實公廁疫情防控管理工作。 “回天”地區社區大,居民多,流動人口密集,公司要求每個公廁每天至少要進行5次以上全面消殺。水龍頭、門把手等重點部位每天至少進行8次消殺,地鐵站、公交站等人流密集的公廁做到“隨用隨消”。公廁每日至少開窗通風4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為做好入廁掃碼、測溫、人員登記等工作,北京環衛集團京環昌平公司為每個公廁增加1名保潔員,專門負責該項工作,確保不漏一人。為最大限度方便居民如廁,對於無法完成掃碼的人員,公司提供紙質登記台賬,登記如廁人姓名、電話、身份証號碼、住址、進出時間等信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