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本網特稿

2022看北京

揭秘谷愛凌奪金冬奧場館:服務“超人”更服務“常人”

李博
2022年02月08日18:16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坐落於工業遺址內的首鋼滑雪大跳台。 布雷攝

2月8日,在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決賽中,中國選手谷愛凌奪得金牌,她奪冠之地首鋼滑雪大跳台是奧運歷史上第一個坐落於城市工業遺產中的永久競賽場館,也是冬奧歷史上滑雪大跳台項目第一個永久競賽場館。

“飛天”彩色飄帶詮釋運動之美

首鋼滑雪大跳台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是北京賽區唯一的雪上比賽場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首鋼滑雪大跳台總設計師張利說,這個項目的設計理念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體育,建筑之美必須來源於競賽之美,建筑師從賽道曲線出發尋找建筑靈感﹔第二個層次是文化,中國場館必須承載中國文化元素﹔第三個層次是工業遺產,以奧運場館為觸媒延續首鋼工業記憶,推動園區綠色生態再造與城市更新﹔第四個層次是可持續利用,賽時“超人”功能與平時“常人”功能密切結合,以及在同一場館裡不同競賽項目的結合——歷史上第一次可變賽道的嘗試。

谷愛凌比賽的滑雪大跳台仿佛一條優美流暢的飛天飄帶傍湖畔而起,從助滑到起跳、翻騰、落地,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運動員動作背后動感的曲線應當用什麼中國文化元素來展現,張利團隊從世界文化遺產敦煌壁畫“飛天”中找到設計靈感,張利說:“東方繪畫是通過衣物的軌跡表達人動作的痕跡,敦煌飛天的飄帶就是滑雪大跳台運動(Big Air,意為盡量大的向空中騰躍)之美最好的詮釋。”

“飛天”飄帶的飄逸感需要明快的色彩表達,首鋼社區的人們也期待跳台為厚重的工業遺產環境增添一絲輕盈的靈動感。張利說:“我們與城市管理者和首鋼社區經過共同研究,確定了沿用北京冬奧會徽的色彩體系,用37個不同色號連成漸變的效果。‘飛天’的彩色飄帶曲線與大跳台曲線相契合,冬奧建筑外形優美而流暢。”

首鋼滑雪大跳台創造性研發出空中技巧賽道轉換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一台兩用”,這是如何做到的?張利說,國際雪聯滑雪大跳台賽道專家和空中技巧賽道專家共同修訂各自的賽道曲線,實現兩者兼容。結構工程師楊霄創造性開發了正四面體單元結構,通過在跳台主結構上附加這些靈活的結構單元,實現賽道曲線的轉換。從而讓單板滑雪大跳台與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賽道快速切換,踐行了場館可持續利用理念,節約了成本。

奧運場館與城市更新緊密結合

首鋼滑雪大跳台選址於首鋼工業遺址公園,建筑師要實現冬奧場館設計與工業遺存及城市更新緊密結合,其中有四個關鍵點。

張利介紹,首先是永定河邊天際線。由群明湖西望,新的跳台須成為由石景山和冷卻塔群為前景、西山為背景的首鋼天際線一部分。“為了不破壞傳統的天際線,我們特別對跳台結束區進行了下沉處理,讓跳台看起來是從冷卻塔高度順延下來的一條曲線,這樣跳台與石景山、冷卻塔群一起構成了永定河邊新的天際線。”張利說。

其次是運動員的出發視角。跳台坐落方位要讓運動員在准備出發的那一刻,對首鋼的工業遺產產生一覽無余、過目難忘的記憶。建筑師對跳台的朝向與頂部設計進行了多次優化,包括與國際奧林匹克轉播服務配合,確定奧運標志的安放位置等。

再次是群明湖岸線的再造。清華大學教授朱育帆率領景觀設計團隊借助對頤和園昆明湖拓扑結構的解讀,進行岸線再造,不僅實現了對工業遺產生態環境的修復,還呈現了具有豐富體驗和節奏變化的環湖慢行系統,讓跳台的標識性吸引力在首鋼園區更大范圍內得到發揮與利用。

最后是原首鋼制氧廠區的改造。制氧廠區位於大跳台結束區腳下,建筑師通過把制氧廠區改造成一個創意辦公街區,實現對工業遺產與奧運遺產雙重價值的利用。

“以上四點綜合考量了首鋼社區、體育競賽、文旅旅游、創業辦公等不同人群的需要,在每個群體的體驗中都實現奧運場館與城市更新的密切結合。”張利說。

打造2.5小時慢行體驗服務大眾

張利在首鋼滑雪大跳台項目設計中尤其注重“可持續利用”,兼顧賽時以運動員為中心的“超人”任務,與賽后以社區人群和文旅游客為中心的“常人”任務。

張利進一步解釋,“超人任務”是競賽舉辦的剛性需求,建筑師在改善運動員參賽體驗上花費了很多心思。“常人任務”為不同尺度上的不同任務,在大跳台項目上包括了識別性任務(文化符號標識性)、漫游任務(環群明湖的觀覽與駐留體驗)與共享任務(在制氧廠區裡的街區式工作生活體驗)三種,分別得到了明確的設計應對。

賽后,整個場地將變身體育主題公園。跳台落地區可供市民進行多種滑降體驗,跳台出發區提供觀光功能,跳台帶動形成的首鋼園環群明湖園區將成為文旅景點,跳台底部的制氧廠區則提供創意街區的生活體驗。

設計源於生活,又終將服務於生活。張利認為,好的體育場館要把人的普通生活需求納入設計考慮,比賽場館作為冬奧遺產更應該服務於大眾。

首鋼滑雪大跳台項目利用湖面設計了“2.5小時慢行體驗”,打造一個環湖的步行空間。張利說,這是一個在城市公共空間和文旅目的地規劃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它來自人的自然生理節律,即日間兩餐間可以在一個文旅目的地駐留體驗的時間。提供2.5小時的連續慢行體驗是公共空間吸引人,成為公眾心中目的地的一個必要條件。”

經過近年改造,首鋼園區北區已完全能夠提供2.5小時甚至更長的慢行體驗,也已成為北京市民心中的目的地。大跳台與群明湖環湖片區大幅增強了首鋼園區目的地屬性,整個首鋼大跳台場館作為冬奧遺產也將更好的服務大眾休閑健身活動。

(責編:孟竹、郭亞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