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泛丸工謝錫昌:竹匾轉出乾坤粒 良藥彰顯濟世情

2021年06月03日10:16  來源: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中醫的益處人所皆知,但說到吃中藥,很多人可能會忍不住皺眉頭——藥湯又苦又澀,熬制、攜帶也不方便。您知道嗎?其實中藥還有這樣一種吃法,不用水煎,而是做成一粒粒小小的水泛丸,患者吞服即可。

事實上,水泛丸在我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其劑型安全穩定,服用方便,易於崩解、藥效發揮快,且便於攜帶儲藏。可惜的是,現在我國真正會這項技藝的人已經很少了,北京同仁堂商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同仁堂藥店的謝錫昌師傅便是其中之一。

“私人訂制”藥丸凝聚中醫精髓

隨著現代化大生產和科技的進步,一般中成藥以針對治療普遍病症的成方藥規模化生產,但對於一些特殊疾病、小劑量用藥需求的患者,工業化生產很難滿足,因此就需要個性化服務,通過制作小劑量藥品的手藝人來完成。

“別小看手工制作的水泛丸,它身上可是包涵著中醫的精髓:因人而異,服務病家。”謝錫昌介紹,水泛丸是“私人訂制”藥丸,根據醫生的要求,一個人一張處方,病人拿著處方開了藥,就送到他們這裡來制作了。制作水泛丸所需的工具很簡單,一隻圓圓的竹匾,一把棕刷,一把竹刷,再有一罐水、一把勺子,加上磨好的藥粉就能做了。

採訪中,謝錫昌用廢棄的藥渣,向記者展示了一遍如何制作水泛丸。首先是“起模子”,拿棕刷在竹匾裡薄薄地刷一層水,然后撒一點藥粉,再用竹刷把沾著水的藥粉刷下來。接著,隻見他雙腿分離,雙手搖動竹匾,讓細小的藥粒滾動起來。之后再刷水、放藥粉、搖竹匾,如此反復幾遍,直到藥粒慢慢變大。這中間有一個步驟,是篩掉過大或過小的顆粒,之后再交替加水和藥粉。即便是像謝錫昌這樣干了十幾年的老師傅,手工泛制一批水丸也要半個小時,遇到不容易成型的,甚至要一個多小時。

一般,泛制水丸的藥粉大約有三斤,加上水后,重量便會翻倍,這還不算竹匾的重量。在疫情之前,謝錫昌每天都會接到七八單,一天中,基本沒有太多閑暇,長期一線勞作的經歷,也在謝錫昌身上刻下了清晰痕跡,他的腰和肩膀總會時不時隱隱作痛,最近,膝蓋也感到不舒服。不過,讓謝錫昌感到欣慰的是,他身邊有一批肯吃苦、有耐心的徒弟,能夠幫他分擔壓力。

“要把這百年技藝保護傳承下去”

謝錫昌師從同仁堂藥店加工部高級技師趙桂華,當年他跟著師傅學藝時,師傅對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做水泛丸是個精細的活兒,要想干好,就得用心、用腦,還得不惜力。如今,他又把這句話說給了自己的徒弟們。

閑暇時,謝錫昌會向徒弟們講自己當學徒時的故事:他的師傅手拿小木棍,站在旁邊看著他的每一個動作,隻要是有一點兒不規范不標准,小棍就會落在他的手上、胳膊上甚至頭上。起初他還有些怨氣,但當他熟練的掌握了這門技藝之后,漸漸明白了師傅的良苦用心,不到位、不規范的動作都會影響成品的質量。師傅的舉動讓他明白了同仁堂這項絕技之所以能傳承幾百年,靠的就是一代代同仁堂人對工作的執著,對技藝的精益求精,和鍥而不舍的匠人精神。

徒弟李浩跟著謝錫昌工作學習7年了,他稱呼謝錫昌為“恩師”,他說﹔“恩師總教導我們,要遵循同仁堂的古訓‘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踏踏實實地用心做事。手工泛制水丸制作是一項集腦力、眼力、體力及身體靈活性於一身的特殊技能,除了深厚的知識功底外,實操經驗也尤為重要。他把多年泛制水丸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我們,並且提醒我們,要繼續把這項百年技藝保護、傳承下去。”

為了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謝錫昌會抓住各種機會進行宣揚、推廣。在一次大柵欄琉璃廠傳統文化體驗活動中,謝錫昌為實驗小學前門分校的學生展示了水泛丸的技藝,當同學們看到竹匾在他手中旋轉起來時,不約而同地發出了驚呼聲,爭相探出身子向前看,見藥粉逐漸變成小藥粒,同學們覺得像看魔術一樣新奇,圍著他問東問西。看著同學們求知的小眼神,謝錫昌耐心地為小朋友們講解起水泛丸“神奇”的由來,並手把手的教他們體驗制作,看著小朋友們認真的樣子,他心中想:“這就是中華傳統技藝的魅力所在,它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中,見証了中醫藥發展的歷程,是一代代同仁堂人傾力保護傳承下來的寶貴經驗。”

制藥人要時刻懷揣仁德之心

如今,水泛丸不僅是同仁堂代客便民加工傳統特色項目,更是廣大病患者不可或缺的服務內容。

有一次,一位帶著用蜜丸捏成藥丸顆粒的顧客,來到同仁堂藥店,要求制成同樣大小的水丸。顧客帶來的樣品不同於往常規格,隻能專屬定制,制作過程不僅要考慮到起模子的數量,還要算好烘干后水分蒸發的預估。謝錫昌憑借多年經驗,一次成型做出了讓顧客滿意的成品。

還有一次,他接到一份以靈芝、虫草、藏紅花、西洋參四味藥組方的貴重方劑,面對這些名貴的中藥材,他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名癌症患者術后用藥,心想:一定要把這份藥做好,將損耗降到最低。但實際操作卻並不容易,靈芝中所含纖維量較大,藥粉中絮狀物不易成型,面對這些困難他迎難而上,憑借多年刻苦所學及嫻熟的技藝,將這份藥的損耗降到了5%以下,保障了患者的利益最大化。事后經核算,這份藥每克所需費用為一百多元,一付要幾萬元。

和所有同仁堂人一樣,謝錫昌始終將“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句古訓牢記於心。“我們的使命是治病救人,責任是為患者服務。”謝錫昌說,制藥是個良心活兒,學習技藝之外,更重要的是時刻懷揣一顆仁德之心,堅持以義取利、誠實守信的經營之道,恪守同修仁德之根本,保持濟世養生之情懷,把改善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作為己任。

工匠檔案:

謝錫昌,男,1964年1月生,1988年進入同仁堂制藥廠從事中藥制劑工作,2008年來到同仁堂藥店加工部從事手工泛制水丸工作,現任加工部水丸組班長。2018年被評為東城區級同仁堂手工泛制水丸非遺傳承人。

匠人匠語:

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要先學會怎樣做一個好人,才能做好要做的事情,“掌握精湛技藝,傳承同仁精髓,莫忘良心做藥。”

技能絕活:

同仁堂手工泛制水丸傳統技藝自同仁堂藥店1702年創建之初延續至今,其“一人一方,單方特制”的特點滿足了廣大患者個性化用藥需求。制藥時,首先根據醫生開具的個性處方特配藥材,並結合不同藥性採取不同的粉碎方法,隨后在竹匾中加入適量水起模,經過“推、拉、揉、闖、摔”等幾種手法,多次加入藥粉、水或藥汁、其他黏合劑等制成丸粒。其中,“推、拉、揉、闖、摔”是同仁堂傳統技藝特有的手法,手法之間各有各的作用,互相呼應,缺一不可,既有實用性,也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是同仁堂傳統手工技藝的一大亮點。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