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行車949302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行駛22.5圈,阮衛方在1號線電動列車司機這個崗位上默默耕耘35年,無一起事故。阮衛方中等身材,筆挺的制服映襯著嚴肅的面龐。35年近百萬公裡的安全駕駛帶給他的不僅僅是榮譽,更是一份深邃與沉穩,他從沒夸下什麼豪言壯志,卻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工匠精神。
勤學苦練走上地鐵司機崗位
1983年,阮衛方從地鐵技校畢業,進入北京地鐵公司這個大家庭。“很多司機以廠為家,愛車如命。”阮衛方感受到老司機們吃苦耐勞、努力鑽研業務的精神,深深被打動了,於是暗暗發誓要向他們一樣成為一名優秀的地鐵司機。
在最初三年副司機的崗位上,阮衛方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我的師傅叫任定奇,在行車的過程中,他通常會採取問答的形式,把知識點一點一滴傳授給我。”阮衛方說。駕駛地鐵,是一門技術活,也是一門體力活,每一項技術都需要枯燥地反復練習,其中,最難做好的是車速控制。為了使地鐵到站時,列車停下車門和屏蔽門恰好對齊,阮衛方練習了兩個月才進入狀態。
“雖然司機不需要檢修車輛,但是一定要了解車輛。”他說。在地鐵技校學習時,阮衛方已經掌握了車輛理論,包括制動、制圖、電器、電機等,有了理論,就要與實踐結合起來。隻要值乘時,他就開始留心觀察列車的聲音和狀態,學習師傅的操作經驗﹔列車一回庫,他就換上工作服,圍著電客列車前后左右地轉,還經常去找檢修師傅請教。“例如車輛突然沒電了,是供電系統問題還是車輛問題,作為一名司機,這些都應該掌握。”他說。
就這樣,慢慢地積累知識,每個車型構造他都爛熟於心。在出庫試車時,如果發現部件故障,他都能直接找到故障點,讓檢修人員拿來新部件直接更換,節省了很多時間。阮衛方還准備了一個本子,對於在運營線上出現的故障,把應急處理的心得都記下來,把別人的行車經驗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1986年,經過考試合格,阮衛方正式成為地鐵1號線電動列車司機。
35年如一日用心服務好乘客
地鐵1號線從蘋果園到四惠東共23站全程31.3公裡,日客流量都在120萬人次左右,高峰時段發車間隔僅為2分鐘。跑完一個單程需要56分鐘,一天下來一個司機至少要跑上5趟。“這個過程中,司機的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不能有絲毫鬆懈。”阮衛方說。
如果上早班,司機必須在凌晨3點多起床走到車場,然后對列車走行部件、受電裝置、客室服務設施進行常規檢查……做好一切出車准備。這樣的早班,無論節假日,每隔3天就有一次。如果是晚班,又是最后一班地鐵,在最后一站等到所有乘客散盡后,還要完成常規檢查才能短暫休息。當被問及工作的辛苦,阮衛方提到最多的是“責任”二字,“既然選擇了,就要有擔當。”他說。
阮衛方認為,保障安全只是做好運營工作的底線,作為首都服務行業的窗口,優質服務是做好工作的宗旨。他常講:“無論是在什麼情況下,我都要全力做到讓乘客滿意。”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適時開啟空調,為乘客創造良好舒適的乘車環境﹔運營中遇列車晚點,主動用廣播對乘客解釋、說明﹔車門故障時,及時挂好“門故障牌”,以提醒乘客注意﹔在開關門時盡量做到“跑來等”……這些繁瑣的事,阮衛方不厭其煩地重復了30多年,他時刻從乘客角度著想,細致入微地做好服務,從沒有發生過服務糾紛,服務合格率為100%。
憑著過硬的技術預防多起事故發生
什麼算安全行駛?北京地鐵有著非常苛刻的標准:列車晚點5分鐘以上算事故﹔某個車門未關閉列車啟動算事故……要保証安全行車,必須做到萬無一失,隻要發生一次事故,不管什麼原因,累計的安全裡程就會被清零,從頭來過。
行車工作看似簡單其實非常復雜繁瑣,任何一點失誤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做到萬無一失,仔細再仔細。有一次,列車運行至萬壽路車站關門確認后,站務員舉牌示意發車。但是在探頭瞭望時,阮衛方忽然發現中間車有一個藍色衣角時隱時現的飄動,他馬上意識到不是衣服被夾住,就很有可能是車門傳動皮帶脫落或折斷造成一扇門在移動。於是他立即按下緊急停車按鈕,果斷到現場處置,從而防止了開門走車險性事故的發生。
在工作中,阮衛方對電動客車的構造、原理、駕駛技術越來越純熟,並把理論與實際有機的結合,使自己的應急故障處理能力和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有一次,他在操縱列車過程中發現操縱車底部有異音,打開地板蓋發現是1號車2台車3位牽引電機異常,憑著多年的行車經驗,他判斷有可能是電機軸承塌架,他果斷與行車調度員聯系,掉線回段。列車回庫后,經檢查發現果然與判斷相符,防止了一次列車機破堵塞正線的重大事故。
“師傅經常挂在嘴邊的口頭語是‘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他的‘金剛鑽’就是多年的行車經驗加過硬的車輛理論基礎,電動列車的主回路、輔助回路電路圖早已經牢牢地印刻在他腦子裡,那些圖紙上對應的開關、保險、電氣箱所在列車的位置也已經爛熟於心,這也成就了他敢於在運營線開箱子換部件的絕活。”地鐵1號線乘務中心黨總支書記畢文軍說,他也是阮衛方出色的徒弟之一。
畢文軍還回憶,“那時我剛來乘務隊時,有一次列車發電機故障出現明火,師傅說莫慌,去把單車發電機保險斷掉,火就滅了。”畢文軍非常佩服師傅的臨危不亂,“如果當時處理不當使用干粉滅火,發電機就報廢了。在上世紀90年代,發電機價值近萬元。”
自2003年至2015年,阮衛方連續十三年被評為地鐵公司優秀共產黨員,2014、2015年兩次被評為全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列車先鋒”“首都勞動獎章”“金手柄獎”等榮譽稱號。面對諸多成績,阮衛方並沒有驕傲,而是謙遜地說:“我只是眾多地鐵司機的一個縮影,保証乘客出行安全是我的責任。”
把安全行車寶典毫無保留傳授給青年職工
地鐵事業要發展壯大,新人的培養是一個重要方面。“堅持精神集中,堅持呼喚確實制度、堅持不盲目趕點和不臆測行車﹔注意弱勢群體,注意外地乘客,注意....”阮衛方自創的 “三堅持、三熟知、三注意、三步驟”行車口訣,由於簡單易操作並朗朗上口,已被中心的年輕司機奉為行車必備的經驗寶典。阮衛方的徒弟王凱華說:“師傅在傳授給我們技能的同時,也讓我們懂得尊重,懂得維護和諧人際關系。而這其中蘊含的即是‘工匠精神’,就是老一輩師傅們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隨著地鐵的不斷發展,各種設備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車輛也不斷的更新換代。特別是近兩年來,年輕職工大批的走上了司機崗位。為了幫助青年司機盡快提高技術水平,阮衛方利用業余時間畫出了車輛故障處理簡圖,給青年司機講課,他還編制了一些綜合性的教材便於學習,使學員對一般故障掌握了一定的判斷和處理方法。
傳道授業,阮衛方毫無保留的將技術本領和行車經驗傳授給青年職工,幫助他們逐漸成長為企業的優秀人才。他的徒弟或者學員晉升到電動列車司機崗位的有10余人,其中有些已經步入管理崗位,成長為中心團干部、帶班主任、主任。
目前,阮衛方已經轉崗為地鐵1號線的廠驗司機,對大修后的車輛和新車型開展試車工作。試車過程中要做很多性能試驗,需要平時就對車輛熟悉的人擔當。“無論在什麼崗位,我將繼續為北京地鐵事業奮斗,為保障乘客安全出行努力。”他表示。
工匠簡介:
阮衛方,中共黨員,1963年3月生。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運營二分公司電動列車司機,電動列車司機高級技師。曾獲得“列車先鋒”“首都勞動獎章”“2015-2016年度北京市交通工作先進個人標兵”“首都市民學習之星”“金手柄獎”等榮譽稱號。
技能絕活
通常情況下,地鐵列車也會得病,就是所謂的列車故障,這會引發行車事故,給乘客出行帶來不便。這相當於“急診”,需要列車司機作出先期判斷,按照操作流程及時對故障進行排除。
列車晚點5分鐘以上算事故﹔某個車門未關閉列車啟動算事故……阮衛方與地鐵結緣已有30多個春秋,他駕駛過的列車涵蓋了北京地鐵至今使用過的大部分車型。通過不斷提高自己的應急故障處理能力和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他安全駕駛列車35年,安全行車949302公裡,沒有出現一次事故。
匠人匠語
行車工作隻有起點沒有終點,看似簡單其實非常復雜繁瑣,任何一點失誤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做到萬無一失,仔細再仔細。手柄輕四兩,責任重千斤,隻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擔當地鐵司機這個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