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之玉巴達杏

2021年05月27日16:06  來源:  
 

據史料所載“臥佛寺面面皆杏花、杏樹可十萬株,此香山第一聖處也”,至今海澱西山一帶仍然有許多野杏樹,北京海澱西山一帶歷史上曾經是杏樹的原產地和栽培區。據清《帝京歲時紀勝》描述“杏除香自、八達杏之外,有四道河、海棠紅等杏,仁亦甘美”。

根據海澱區志記載,“海澱地區栽培杏已有500多年歷史,品種繁多,資源豐富,產於北安河的優良品種玉巴達,明代曾為貢品”。相傳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行軍至海澱西山,又累又餓,忽見一棵杏樹上的果實又大又圓,採下食之,酸甜適口,汁多味香,味道極其鮮美,於是將該杏樹賜名“玉巴達”。

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普查隊在海澱區蘇家坨鎮管家嶺村見到了樹齡高達150余年的玉巴達杏。據海澱區農科所專家和杏農介紹,這裡絕佳的自然地理環境,配以高品質的山泉,使玉巴達杏風味濃郁,香甜爽口,是海澱杏的代表。

近年來,由於城鎮一體化的推進,農田面積銳減,許多優質特色杏品種已經或逐漸瀕臨滅絕。2012年在海澱區農委、區財政的支持下,海澱農科所啟動了海澱杏產業提升項目,通過尋找百年杏樹,收集挖掘杏樹傳奇與故事傳說,為百年杏樹挂牌,開展挂牌保護工作,選出“老杏樹”(樹齡長,或有故事傳說)20株,頒發証書,獎勵樹主人,建立玉巴達杏原產地保護園。2014年5月,“海澱玉巴達杏”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對杏資源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澱現有玉巴達杏4000余畝,主要集中在蘇家坨鎮的北安河村、管家嶺村、草場村、西埠頭村、七王墳村、車耳營村,成為市民賞花品果的絕佳去處。在區政府的支持和重視下,優質杏資源玉巴達實現了在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有機結合。

玉巴達杏原產海澱區北安河鄉。果實個大,平均單果重61.5克,最大單果重81克,果實扁圓形,平均縱徑4.5厘米,橫徑4.8厘米,側徑4.8l厘米,果頂平,微凹﹔縫合線明顯而深,兩側不對稱,梗窪深而廣,果個大小整齊﹔果面底色黃白,陽面有鮮紅暈,茸毛中等多﹔皮中等厚,難剝離,果肉黃白色,肉質細而鬆軟,纖維稍多,味甜酸,多汁,有香氣,含可溶性固形物為12.5%,含糖量為6.58%,含酸量為1.67%,糖酸比為3.94︰1﹔每百克鮮果含維生素C 6.28毫克﹔離核,核橢圓形,核端尖圓,核面具網狀細紋﹔仁甜。4月初始花,4月上旬盛花期,花期5-7天,6月上旬果實成熟。(竇欣欣)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