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亮出年度“成绩单”

博物馆之城、书香之城、戏剧之城......在这些名片的背后,折射的是北京雄厚的文化实力。在2022北京文化论坛上,《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亮出“成绩单”: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539家,比上年增加368家;收入合计17563.8亿元,同比增长17.5%,两年平均增长8.9%,超过了疫情前水平(2019年增幅8.2%);利润总额1429.4亿元,同比增长47.5%。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人均实现营业收入299万元,较上年增加32.8万元。
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北京文化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线上业务的拓展,弥补线下业务受限的空间,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0.5%,这也是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的比重首次超过10%,堪为标志性事件。这一比重稳居全国第一,北京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2021年9月,中国首家、全球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盛大开园。开园当日,门票1分钟售罄,赴京机票预定量环比增长超200%。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210万人次,营收超过16亿元。环球影城为北京注入更多国际化、现代化、时尚化元素,以中国特色创建国际文化旅游新高地。北京环球影城的开园被列入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
“北京环球影城可谓是‘吸睛又吸金’。”北京通州文旅区管理局副主任刘芸表示,作为大型的文体娱乐综合体,这里汇聚了全世界环球项目中人气最高的骑乘娱乐设施、地标景点和表演演出。去年,开园仅3个多月就强势带动通州区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收入同比增长367.4%,住宿业收入增长122.6%。今年一季度,拉动文体娱乐业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可以说,环球影城作为北京文化形象的一张新名片,成为文旅产业的新动能。
特色园区正成为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承载地。近年来,郎园、首钢园、隆福寺等城市文化地标悄然涌现,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文化消费新热点。2021年,798艺术区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798艺术节”彰显了798艺术区作为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园区的鲜明特色;工业遗存与奥运元素结合的滑雪大跳台“雪飞天”惊艳亮相,百年首钢老厂区成为文化园区建设与奥林匹克运动有机融合的典范;咏园正式推出“首个非遗主题实景沉浸式空间”,打造集剧本杀、换装等形式于一体的非遗体验空间......
翻开北京地图,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构成一个三角形。“东城区这两年一直在培育‘文化金三角’,将故宫、王府井、隆福寺串起来,推动资源互补联动,实现‘文化、人、空间、产业’融合共生,成为东城文化新名片。”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说。近日,东城区也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实现350亿元,推动“文化金三角”成为国际顶级文化矩阵,推动东城区成为规模更大、辐射更广、作用更强的文化贸易综合服务平台。
北京的文化消费也在持续回暖。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北京推出了《觉醒年代》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精品,“大戏看北京”成为首都文化新名片,实体书店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北京也持续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等品牌活动,线上线下消费活动相互促进,有效提振市场信心。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367元,同比增长12.2%。
去年,一批庆祝建党百年题材的北京作品走红“出圈”。《觉醒年代》《大决战》《长津湖》《香山之夜》《李大钊》等精品力作诠释党史,激发人民爱国热情。“在《觉醒年代》播出以后,有不少年轻观众在弹幕上刷‘我竟然在看一部红色题材剧’。”北京北广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导演张永新说,“他们接受的是真诚的、真实的、有历史文化穿透力的作品。”
更多的文化设施正在浸润着这座城市。前不久,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华电影院,在沉寂了多年之后,“转型”成为一座集演出场所、文艺团体、演出经纪机构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机构——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这里不光有戏,还将有咖啡馆、艺术展厅、书店。还将带来歌剧等音乐类戏剧,上演反映东城故事的现实主义戏剧,让人们既能感受国内外高品质作品,又能找到城市记忆。”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剧场经理于跃说。
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饱含着深邃而厚重的文化。未来一段时期,北京将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大力推进“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战略,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出新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