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永定镇:"三问三访"畅通民生末梢神经

2021年06月29日08:46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三问三访”畅通民生末梢神经

这几天,门头沟区永定镇永和新苑南区居民李国义家开了几次“小会”,中心议题只有一个:今年还用不用准备新墙纸。眼瞧着汛期将至,老李一家人心中难免打鼓。原因很简单,由于房屋漏雨,家里墙纸每年都被“泡”坏。最严重的一次,双人床靠着墙的部分也被泡糟了。

“虽然更换墙纸花钱不太多,可是劳心费力。年年如此特别让人糟心。”李国义说。

在永定镇的27个社区中,老旧社区有7个,回迁社区9个,占了总数一半以上。2016年,镇里给这些社区的顶楼重新做了防水,可墙体保温层的“窟窿”始终没有堵上,老李一家因此饱受困扰。

“镇里每年全部的活动经费只够改造3至4个社区,所以2016年着重解决了顶层漏雨,没有打通民生工程的‘末梢神经’。”永定镇镇长黄景说。

去年6至8月间,新冠疫情把民生工程的“末梢神经”放置在“显微镜”下。漏雨无法根治、车位缺乏、路灯不亮……“小问题”在焦虑的催动下变成了一通又一通的12345热线电话。那段时间,永定镇督办件数全市前十、满意率倒数十名之内。刺眼的数字成了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

居民们身边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如何有效反馈?三个问号让黄景和镇两委班子成员一次又一次召开调度会,希望搞清问题,找到办法。

“镇一级的领导和干部,虽然包村包社区,每周走访的次数也就一两次,很多末梢问题吃得不透,解决起来自然无法切中要害。”黄景说。在调度会上,大家明确了要把问题搞清问明。以往的单一走访难以精准覆盖,经过深入讨论,镇、村、社区大走访的工作机制应运而生。由各级主管领导搭配社工、志愿者等分级入户,保证每家每户的声音都能听得到、听得真。

去年10月,永定镇镇政府200余名工作人员和各村、社区2000余名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开始了大走访。李国义家房屋漏雨的问题就是在这次大走访中,通过社区书记田胜利汇总到了镇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单上。今年年初,镇政府出资给老李家和存在类似问题的居民楼做了墙体保温层。虽然还在犹豫今年汛期要不要贴墙纸,但老李心里其实已经比从前踏实了许多。

问需,只是大走访机制的第一步。为了让全镇百姓深度参与民生工程和社区治理,永定镇于今年3月份开发了“我为美好家园献一策”微信小程序,居民可通过这个平台和镇里各个科室负责人、镇领导直接“对话”。

在建议一栏,记者发现了这样一条留言:“建议在小园一区西侧的拆违空地修建停车场,缓解车位缺口。”屏幕下方,是“接单”和“回复”的时间,不到24小时。

原来,黄景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在收到这条建议的第二天就来到了小园一区西侧空地。经过研判和确权,最终决定将其改造为一处约有250个车位的停车场,以缓解社区的停车难题。

“献策”小程序让群众中的“诸葛亮”一个个冒了出来。3月份至今,永定镇通过该程序解决居民即时诉求万余件。收集建议300多条,采纳实施109条。

问需去心病,问计扩思路。前两步走好了,第三步问效于民,就是水到渠成。通过三步走,永定镇“问需于民大走访、问计于民大接访、问效于民大回访”的“三问三访”工作机制,形成了完整闭环。

每次回访后,黄景都不忘发给居民一张连民心服务卡。小小的卡片上罗列着物业、维修公司等十几个电话。除此之外,卡片上还有用黑体字标注的社区工作者的号码,居民可以随时拨打这些电话求助。

“三问三访”,让民生工程的“末梢神经”变得畅通起来。如今在永定镇,居民打12345热线反映问题的少了,主动给政府、社区工作出谋划策的多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全镇日益形成。

记者手记

大走访让民生工作“向前一步”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如何让“接诉即办”向前一步,更好地向未诉先办转化,门头沟永定镇的“三问三访”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不难看出,“三问三访”每个环节都以居民为中心。问需,搞清居民心中所想,分级走访保证效率和覆盖面。问计,鼓励居民主动献策,让群众从被动方转化为主动方。问效,即回访反馈,一张张温馨的服务卡拉近了政府与居民的距离,也让居民的日常诉求有了更多元的反馈渠道。

“三问三访”让永定镇机关、社区干部的群众路线走得更深入、扎实,也让地区居民百姓有了更真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编: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