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云柯)昨天,在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北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场,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康森介绍,端午小长假期间,北京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18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9倍,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9.3%;营业收入25130.6万元,同比增长13.9倍,与2019年同比增长14.2%。京韵农味的美丽乡村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度假的目的地,“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实。
康森表示,本市正全面实施“田长制”,严守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166万亩耕地保有量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目前全市正在推进“五个百万”工程建设,分别是提升百万亩粮菜生产空间、发展百万亩林下经济、优化提升百万亩优质果园、确保百万头生猪出栏、协同京津冀共同建设环京百万亩农产品供应基地。到今年年底,本市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将稳定在73万亩、31万吨以上,蔬菜播种面积、产量达到62万亩、156万吨以上,生猪存栏达到50万头左右,坚决守住农业基本盘。
同时,北京将发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在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努力争当先头部队,聚力打造“种业之都”“农业中关村”。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75%,创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建成世界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获得育种专利数量和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平谷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等一批示范项目扎实推进。到2025年,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77%,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将达到55%以上,高效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品种自主创新率明显提升,良种覆盖率提升到98%以上。
近年来本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乡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569元增加到28928元,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于2018年提前2年实现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7588元,年均增长18.4%,234个低收入村全面消除。
本市还率先建成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福利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70.2%、85.7%和54.9%。城乡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健全,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共完成农宅抗震节能建设约15万户。
“我们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为发展方略,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康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