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9日电 为进一步加强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促进传承发展,今天下午,以“非遗赋能 传承发展”为主题的《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研讨会在朝阳区文化馆召开。来自非遗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非遗事业的传承、弘扬与发展。
非遗数据库发布 初步实现非遗资源数字化保存
会上,朝阳区文旅局领导和专家为朝阳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场授牌。现场还发布了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测试版),该数据库对朝阳区各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源进行系统、规范的存储,初步实现了非遗资源的数字化记录、保存、展示和传播。
与会专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过程性保护”“主体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平台”等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
非遗保护设施网络初步形成 传承活力进一步加强
据了解,近年来,朝阳区积极统筹区域资源,拓展非遗保护空间,区内有54家博物馆,36家城市书屋、57家社区流动美术馆,认定31个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基地,建立5家非遗传习所,52家非遗工作室,非遗保护设施网络初步形成。
朝阳区自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共完成了10类27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建档工作。截止到目前,已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27项,其中1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个项目被列入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9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通过建立交流平台和考核机制,促进非遗传承活力进一步加强。
下一步,朝阳区的非遗工作将着眼于“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的主攻方向,按照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建设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推动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交流与发展工作,让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亮丽的名片,更好服务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