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京城电动车入楼现象:充电桩闲着 电梯里挤着

2021年05月13日15:37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探访京城电动车入楼现象

  小马厂东里北院“黑脸”的电动车充电设施。

  这两天,成都一小区电梯内电动车突然起火烧伤乘梯人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和微信群。很多市民在担心电梯里乘坐人员伤情的同时,也纷纷担心类似情况在自己身边出现。

  本报记者分头探访京城多个小区,发现不少小区里都有推电动车上楼的情况,一个楼的楼道里就存放十几台电动车也很常见。

  为防止这种情况,也有小区用上了电动车梯阻系统——电动车进了电梯,电梯便停止运行。

  百环花园小区8号楼内,一排电动自行车挤占着逼仄的楼道。

   乱象

  “推车进梯”有禁令没执行

  下午5点,西城区小马厂东里北院3号楼下,一名女士一边与邻居打着招呼,一边在自行车棚旁停稳电动自行车。她从电动车座位后下方熟练地抽出电池,一手提着进了楼门。而在她身边,是两组正在工作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柜。

  “这楼里有电动车的,80%都在家充电,还有人飞线下楼充电呢。”3号楼居民何大爷说,自己也有一辆电动车,平时为了方便,也是取出电池拿到家里充电。至于充电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何大爷觉得自己挺注意的,“都是人在家里的时候才插上充电,充电的时候不离开家门。”

  电动自行车推上楼充电的行为,其实已经被禁止。小马厂东里北院的四栋楼里,也都张贴有警示,明确写明,“禁止电动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

  然而,从下午4点半到6点半,该小区多个楼门均有居民推着电动车或手拎电池上楼。

  5月11日下午5点左右,记者在多个楼门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在小马厂东里1号楼总共17层楼的公共步行楼梯间中,共有9辆电动车停放;2号楼中,共有4辆电动车停放;3号楼楼道中,停放着2辆电动车。其中一些推进楼里的电动车,电池已被取下;有些电动车则是“整车待命”状态。

  而在该小区多个楼梯间电动车旁,也有不少自行车、沙发家具、花草、垃圾等楼道堆物。

  东三环南路的百环花园小区里,也是同样的画面。傍晚6点,一名居民骑着电动车来到了小区8号楼楼下后,毫不停顿地沿着楼前的无障碍坡道一路把车骑到了电梯间,并按下电梯的上楼键。不一会儿,电梯抵达一层,居民推着电动车走进了电梯。显然,把电动车推上楼已经是他习以为常的事情。

  过了不到十分钟,又有另外一名居民推着电动车前来乘梯。记者两次跟随推车居民乘梯发现,电动车大约要占据轿厢一半的空间,剩下的乘梯人只能局促地挤在轿厢的边角。

  在8号楼内,记者总共发现了11辆电动自行车。停放最多的一层楼道里,挤进了3辆电动车。楼道的墙上,还贴着华威里社区在2019年9月张贴的“居家安全提示”。提示的第一条就写道,“严禁在楼道、电梯厅、室内对电动自行车进行充电或存放。”

  类似的告示,记者在楼内总共看到了三四种,有的落款是华威里社区,有的是朝阳区流管办,张贴时间则是2018年到2019年不等,每张告示都提到了不要在楼梯间和过道存放电动车,并且告知小区内有独立的外部区域可以充电。

   调查

  公用充电桩居民利用率低

  这么多电动车被推上楼,是因为公共空间里没有统一的充电装置吗?也有很多市民希望自己的小区能够尽快配套充电装置。但记者发现,仅仅靠提供公共车棚、设立独立充电区域,还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记者探访的小马厂东里北院里,并不缺少车棚和相关充电设施。在该小区北院,一共有7组电动车智能充电柜,然而利用率极低,大多处于“空闲”状态。而在该小区5处自行车车棚中,有4处安装了可供电动车充电的“黄色小盒子”,初步估算总数达到约57个。百环花园西南角的自行车棚里,也有能充电的接口,可惜一半被非充电车辆挡住,剩下的充电插口旁,也没有车辆停放。

  既然车棚里有充电设备,居民为何还要推车或手拎电池上楼充电?记者调查发现,车棚设施“不能用”、智能充电柜“价格偏贵、不方便”是主要原因。

  “车棚里的黄色充电盒子,据说是专门为解决电动车充电而安装的。但是少说有两年了,一直就不能用。”小马厂东里北院居民杨大爷说,车棚里的充电设备非但不能用,反而被一些自行车或杂物阻挡,无异于是资源浪费。“你看,都‘黑着脸’呢。要能用的话,我宁愿在楼下充电。”

  而智能充电柜少人“光顾”,一些居民表示一是由于价格偏高,“原来一小时0.25元,现在一小时0.5元,充满电得好几块钱,还不如回家充电。”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使用不太方便,“必须取下电池充电,不能直接接线充。”一位四轮电动车车主表示,“也就有两三个人用。”

  百环花园小区里,主动利用公共充电设备的居民也不多。记者一直等到晚上7点多,才看到一个刚下班的居民骑车到车棚充电。这位居民说,在这里充电3小时只需要1元,到了时间后会自动断电。其他多个骑电动车的小区居民里,大部分人声称不了解车棚里有充电设备,只有一个居民坦率地说出了顾虑,“车棚没人看管,把车停在那里不放心。”

  “这个车棚好多年了,老居民应该都知道”,百环花园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禁止电动车推上楼的告示中确实没有说明小区车棚的位置,但车棚存在了很长时间;虽然没有专人看管,但车棚外安装了监控设备,“没有丢过车”。对于居民推车上楼的现象,物业解释为实在不好管,“光说没有用,我们也没有权力去罚业主。”

  在小马厂东里,记者将电动车推进楼道一事反映给负责该小区2号楼、3号楼的物业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已记录下问题,将派人前去查看处理。而至于车棚中充电设施无法使用一事,该设备公司安装人员表示,当初主要是为了解决两轮电动车充电问题而安装,“装了好几年了,我们不管具体使用。你们去找物业,通电了就能用了。”

   出路

  小区试点“技术劝服”有成效

  除了在小区公共空间提供足够的、能使用的充电终端之外,对电动自行车推上楼的管理还可以依靠科技手段——电动车梯阻系统,北京现在已经有部分小区安装了这个系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海淀区椿楸嘉园南区内所有60部电梯轿厢内,都安装了电动车梯阻系统,而且已经运行了将近两年。这个小区居民有五千多人,有七百多辆电动自行车,安装梯阻系统之前,小区内之前每天要发生900多车次的电动车上下楼,如今基本杜绝,居民已经习惯了将电动车放在楼下车棚集中充电。很多居民都在不同微信群、朋友圈里看到过事故视频,十分庆幸自己小区的选择,“不用提心吊胆的,踏实。”

  椿楸嘉园物业副经理申海珠专门负责小区的消防安全,她告诉记者,电动车梯阻系统的运行其实并不复杂。轿厢上方的摄像头可以在两秒之内识别市面上一千多种型号的电动车,识别之后,在电动车不移出电梯之前,即便有人强行摁关门键,电梯门也不会合上,轿厢里的电子屏会自动反复播放提示,“不安全乘梯行为,电梯暂停运行,请将电动车移出电梯。”

  在申海珠和物业经理张华的手机上,都安装了梯阻系统的手机端程序,任何一部电梯出现问题,他们在20秒内就能收到报警提示,“还会弹出具体门栋和电梯编号,点开后可以看到轿厢内的实时画面。”在主页面上,还有“发起对讲”的按键,特殊情况下可以直接与轿厢里的乘客对话。

  这套系统的安装难度也不大,椿楸嘉园南区的60部电梯加装梯阻系统,整个工期用时为半个多月,安装的时候,也不需要在小区内加装光缆,而且还可以实现各种信号的无线传输。

  在不少微信群里,业主们在讨论电动车推上楼话题时,也有人注意到这套系统,转发了相关信息,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靠劝导去‘禁止’,实在难以实现。邻居之间也不好当面劝阻,过多的投诉也不利于邻里和谐。还是希望这个梯阻系统能推广,靠技术‘劝退’上楼的电动车,更靠谱。”

  本报记者 周明杰 李松林 莫凡

(责编:鲍聪颖、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