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推出一系列新举措

2021年04月07日14:49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重磅!北京发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出一系列新举措

  《北京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近日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方案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都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

  在这份近万字的方案里,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新机制、新举措,成为亮点和特色。

  三个方面发力市场化改革

  瞄准“形成更加健全完善的市场化经营机制”这一战略目标,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贵林表示,方案重点从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选人用人、中长期激励三个方面提出要求。

  混改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方案提出,要通过混改深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分层分类开展混改,把上市作为主要形式。到2022年力争每家竞争类企业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竞争类企业资本证券化率提升到60%以上。支持和引导国有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0%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

  “积极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提高战略投资者的数量和质量。”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首都国企特殊的功能定位,推进混改要稳妥审慎。同时,支持混改企业全面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

  市场化还体现在选人用人上。方案提出,加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按职业经理人管理的经理班子成员达到一定数量。同时,大力推行企业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

  而针对国企激励机制不足的“痛点”,方案提出,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用足用好股权和分红激励、股票期权、超额利润分享等各种措施。积极探索企业员工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鼓励从事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国企,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实施跟投。

  推不少于100个新应用场景

  刚刚过去的“十三五”,市属国企创新加速,高精尖产业项目储备库入选近300个项目,累计拥有近500个各类创新平台,同时近1500个项目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眼下,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国企又将扮演何种角色?

  方案表示,要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大力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更加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国企将加强与央企合作,争取重大产业和创新项目在京落地。加强国有企业与中关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推动国有企业优先采用首台(套)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开放应用场景,主动参与“三城一区”建设。

  “与过去相比,更加注重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张贵林表示,为此方案明确提出一系列可量化的“硬指标”,并将研发投入强度纳入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如到2022年,市属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不低于10%,三年累计新增研发投入不少于1200亿元,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

  创新成果怎样变为“真金白银”?对此方案提出,国企要聚焦“高精尖”产业,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落实攻坚任务“揭榜挂帅”机制,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在城市出行、科技冬奥、智能工厂等领域推出不少于100个新应用场景,加强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落地。

  深度参与老旧小区改造

  把握新发展脉搏,全力服务保障首都发展,方案也对北京国企提出新要求。

  “两区”建设是北京“十四五”开局起步的重头戏。方案提出,服务“两区”建设一方面要建设跨境电商保税仓、体验店,推动王府井免税店在京落地,打造市内免税标杆企业。支持国企发展首店经济,激发时尚消费和品牌消费,全力服务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推动国有金融企业深度参与金融要素市场产品和服务创新等。

  服务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方案提出,将支持国有企业积极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就在3月31日,由市属国企北京金控集团发起成立的“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已经亮相。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北京国企一直走在前列。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方案要求,将统筹指导国企在津冀集中布局,主动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并加快将符合功能定位的国企向北京城市副中心转移,扎实推进城市绿心三大建筑、行政办公区二期、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

  北京城市更新也离不开国企参与。方案要求,国企闲置的土地、房屋资源要加快盘活利用,一批老旧厂房和低效楼宇也将改造升级,做好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同时,鼓励国企利用五环内和城市副中心的土地空间,优先引入补齐产业创新和城市功能短板的设施项目,五环以外土地空间优先用于高端制造项目。国企还将深度参与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让老小区重现生机。

  作为服务社会民生、保障城市运行的“顶梁柱”,按照方案要求,国企还将加大交通、水务、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优化地面交通线网,开通轨道新线,方便市民出行。同时,支持国企积极参与保障房、人才公租房及养老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改善市民生活条件。

(责编:孟竹、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