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化企业疫情影响及复工复产调研显示

北京八成文化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 需多措并举提振文化消费信心

2020年06月04日14:16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而电影业、会展业以及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所受影响尤为严重。为助推文化企业快速恢复发展,北京市迅速应对,打好政策组合拳,解决疫情期间文化企业的燃眉之急,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月19日,北京市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聚合力、促精品、育动能、强支持和优服务5个部分28条措施全面保障文化产业顺利度过疫情并实现可持续发展;2月21日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加强信贷融资、风险投资以及财政资金支持等六个方面,给出了具体举措;5月13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的公告》,2020年全年对纳税人提供电影放映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

北京市政策出台之后,各区也纷纷出台了支持文创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措施。这些政策出台速度之快,涉及范围之广,对于文创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度过疫情难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深入了解疫情对北京文化企业的影响,以及文化企业对政府支持政策的反应和诉求,北京文创园区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于4月下旬对北京市文化企业开展调研,收集到有效问卷161份,涵盖文化产业九大类的大中小微企业。

本次受调研企业以成立5年以上的民营小微企业为主。从经营范围看,文化核心领域的企业占86.67%,相关领域占13.33%。在核心领域,文化传播渠道产业的企业最多,达到32%。从企业所在区域看,朝阳区企业占46%,海淀区企业占10.67%,东城区的文化企业占10%。在所调研的企业中,有27.33%的企业进驻各种文化产业园区。

多数文化企业对于疫情的影响保持乐观态度

虽然本次调查以小微民营企业为主,但多数文化企业对于疫情的影响保持乐观,认为疫情造成的损失在可控范围,并相信最终能够度过难关。而且近八成文化企业的账面资金可以支撑3个月以上,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与此印证的是,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北京规模以上文化娱乐休闲服务领域收入第一季度降幅为32.7%,远低于全国59.1%的降幅;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降低趋势趋缓;与此同时,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细分领域中的信息、创意密集型领域收入增长表现强劲,这彰显出北京文化企业的强劲韧性和创意相关领域的强抗风险性。

从具体行业类型看,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这与北京市第一季度文化产业的数据基本吻合。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收入情况数据,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同比降低29.1%和32.7%,属于文化产业降幅较大的领域。

四成以上企业认为疫情对企业的影响会持续到6月底

疫情带来的最大压力不是收入锐减和现金流等方面,而是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和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企业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刺激消费市场,加大消费补贴力度。这也说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尤其是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调整为二级响应机制,因疫情而受到抑制的市场需求将会逐步释放,市场活跃度不断增强,文化企业也将加速恢复。

关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四成以上企业认为影响会持续到6月底。同时,34.67%的企业认为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会持续到年底,对业绩的预测也反映出对于市场的担忧。对于政府来说,如何刺激文化消费,加大消费补贴力度以及增强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税费和租金的减免对文化企业的帮助最大

为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企业主要采用了控制财务费用和增加线上业务方式来进行应对。疫情给文化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负面作用,也成为许多企业创新、变革的契机,很多传统线下服务领域的企业在积极尝试开展线上业务,优化宣传机制,创新文化供给。

在政府出台的各项措施中,税费和租金的减免对文化企业的帮助最大,其次是资金补贴和对产业未来发展的引导。可以看出,由于文化产业较多依赖于智力投入、创意劳动和无形资产,多数企业已通过创新营销方式、控制财务费用、调整项目内容和工作方式等措施来减轻损失,后期对于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税费等负担的减轻。

针对北京市文化企业的特点,要进一步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除了企业的自救措施,政府还应从下几方面精准施策:

1.多措并举提振文化消费信心

北京文化企业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刺激消费市场,加大消费补贴力度。因此,重建消费者消费信心、激活补偿性消费对文化产业恢复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消费者时间和经济有限,再加上国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不利于出国游和对外文化交流,公众整体文化旅游消费预计在2020年末乃至2021年初才能有明显回升。但随着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五一”小长假已显示出消费市场迅速回暖,因此,政府还应出台各种措施共同促进文化消费市场快速复苏。

首先,加大文化消费补贴扶持力度。5月2日北京市启动发放了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总额5000万元,并针对线上文化消费逐渐流行的新趋势,拓展了线上文化产品和服务,适时推出网络阅读、网络视听、在线课程、文化电商等,消费者在指定平台购买相关产品和服务时,可使用文惠券享受优惠。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好转后,政府还可调整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向,对影视、演艺以及博物馆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进行重点扶持,让市民在享受购票补贴的同时,使剧院、影院以及博物馆切实获得补贴。

其次,可适当增加小长假时长,刺激文化旅游消费。今年的五一小长假通过调休由三天延长到五天,也是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的第一个小长假,市民的出游和消费热情高涨,有效刺激了文旅市场消费。后续的端午节及其他节日也可通过调休的方式延长假日时长,进一步释放公众的消费潜能。同时要加强文化旅游消费场所的安全防护措施,构建更加安全的文化旅游消费环境,并借助重大节庆赛事举办惠民消费季,提振市场信心,释放消费潜力。

第三,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政府可根据疫情情况,增加政府购买服务品种,充分发掘数字化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与市场;扩大社会承接主体范围,构建提供主体多元化、服务产品多样化的政府购买模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产品。

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进一步推进扶持政策的落地速度

企业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和政策申请程序不够简化是影响扶持政策落地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拓展扶持政策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简化申请程序,加快扶持政策的落地速度。而数字政府的推进是加快政策落地的重要举措。数字政府是一项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改革,是要通过数据智能技术打通政务数据,促进政府各部门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积极拓展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智慧性、主动性和精准性。此外,政府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和电子政务平台开通网上文化企业相关政策解读、投融资服务、移动金融对接服务平台,拓展政策宣传渠道,并增加需求征集与反馈栏目,切实掌握小微文化企业的紧急需求,搭建金融机构与文创企业的沟通渠道,提高金融服务需求与金融供给的匹配度和转化率。

3.有效实施减税降费,降低文化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在政府出台的各项措施中,税费和租金的减免对文化企业的帮助最大,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和《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影响保持平稳发展若干措施》出台后,引发强烈响应。这些政策极大程度缓解了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压力,后期还可继续实施针对文化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改变目前以“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销项抵扣机制的增值税征收机制,将企业成本支出按一定比率计算进项税并实施抵扣。减免2020年上半年文化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各种应缴纳税,加大增值税优惠扶持力度,减免或降低疫情过后各项应缴税税率,降低文化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4.增强文化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功能

文化产业园区是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它不只是物理空间的简单聚集,更应是一个生态平台。对内要帮助园区内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嫁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对外要紧跟行业发展动向,形成优质文化产业集聚,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在思想上,文化产业园区要实现从“房东”思维向“运营”思维的转变,以为公众提供美好的文化生活为根本,对园区进行全方位运营探索,让文艺创作和文化接触方式更加创新和多元化,并努力为政府和企业搭建桥梁。疫情期间,园区应适时调整增加公共服务机制,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应急服务。疫情之后的文化产业园区,应是全面以大数据指导下精准运营的数字化园区,用数据管理和服务企业、提供平台服务、实现共创共享、推动转型,从而实现企业间相互赋能。

此外,文化产业园区还应加大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力度,突出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作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形成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和文化创意合作的示范基地。同时,进一步发挥“独角兽”企业的科技优势,推动“独角兽”企业与其他文化创意企业以及政府进行连接,实现共生,从而构建文创产业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圈。

(作者陈建斌、刘洁,来自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文创园区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责编:董兆瑞、高星)